清·高阜2
寒家敞垣上藤蘿3,見者多賞其初夏展放時,新綠如染,葉葉鱗次,微風過去,作碧波千萬頃。而某更領略秋冬之際,霜深宇凈,落葉滿庭階,如在萬山深處,令人意思孤遠。因意此蘿為先君手植4,至今三十余載。先君見背已二十余年5,猶令某對之肅肅6,不敢作凡近想。生我之教訓,固何時已乎7!
敢請先生為書“蘿棲”字,以寵其居8,志不忘也9。
1 周減齋:周亮工,字減齋。清代著名書法家。2 高阜(生卒年不詳):字康生,工畫水仙。有《蘿棲稿》。3 敝:破敗。垣(yuan):矮墻。藤蘿:即紫藤,高大木質藤本,供觀賞,亦有藥用價值。4 先君:自稱去世的父親。5 見背:謂父母去世。6 肅肅:恭敬貌。7 已:止。8 寵其居:增加居室的尊榮。9 志:標志。不忘:指不忘先君。
【析點】 求人賜饋的信札,歷代不乏。但多過分拘于禮而失于情、流于俗。高阜這封求人為居處題額的短函,構思新巧,以情動人,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信中先描述藤蘿在不同季節的不同風貌。初夏時,“新綠如染,葉葉鱗次”,碧波蕩漾;秋冬之際,“霜深宇凈,落葉滿庭階,如在萬山深處”。筆觸簡潔明凈,格調清新自然。但作者的真意不在單純的景物描寫,而是寓情于景,由藤蘿牽溯出對亡父的一往深情。他不同于“見者”之賞,而對秋冬之際的藤蘿情有獨鐘,是因其“令人意思孤遠”——藤葉的凋零,使作者自然聯想到人事的代謝;尤其“此蘿為先君手植”,更令他睹物思親,情動于衷。三十多年前父親親手栽下的藤蘿如今已“作碧波千萬頃”。其間大自然多少風雨,人世間又歷經多少滄桑! 父親仙逝雖已逾廿載,但對先父的尊崇與思念卻伴隨藤蘿的成長與伸延,終始不渝。
作者筆下藤蘿,在寫實性之外,別寓深意。藤蘿在結構上,是串綴全文的線索;在情感上,是聯結死者與生者的藤線;在作者心中,高潔平和的藤蘿同時又是亡父人品的象征,生命的延續。因此,“蘿棲”二字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它寄托了作者對亡父的無限懷念之情。面對這樣一封飽寓深情的求字信,周減齋先生想必要為之感動而欣然提筆的
上一篇:《與參寥子》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子由弟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