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
位于奉節(jié)縣城東5公里,距萬縣市124公里。在瞿塘峽口北側(cè)的白帝山上,扼川東咽喉,當三峽門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杜甫的“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傅作楫的“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等詩句,十分貼切地道出了它的險要。西漢居攝三年(公元8年),據(jù)蜀稱王的公孫述在此筑城。因城中一古井每晨常有白氣升騰,視為“白龍獻瑞”,自稱“白帝”,遂名為白帝城。公孫述被滅后,人們在白帝城修廟,供祀公孫述像,名白帝廟。公元222年,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逝永安宮。他臨終前,將兒子劉禪托付給丞相諸葛亮,歷史上把這件事叫“白帝托孤”。現(xiàn)存的白帝城系明清建筑,主要有明良殿、武侯祠和觀星亭等。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稱。我國歷代許多著名詩人,如酈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旅居于此,留下了大量的詩篇。杜甫在此住過兩年,寫詩四百多首,占其全集的七分之二;白帝山半腰的西閣,便是杜甫舊居遺址,游人常到此憑吊。白帝城附近還有兩個“八陣圖”,一為水八陣,一為旱八陣,據(jù)傳諸葛亮曾在此部署兵力,推演兵法。
〔古詩文賞析〕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故詩題一作“下江陵”。此詩抒寫了當時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之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的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何等暢快而又興奮啊!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 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快船快意,使人神遠。后人贊此篇謂:“驚風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視若珍品。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作韻腳,讀來是那樣悠揚、輕快,令人百誦不厭。
(吳小如)
〔現(xiàn)代散文〕 我在霏微的斜雨中登上白帝城,濕滑的石階在山間蜿蜒。
白帝城是詩城,永生的詩魂縈繞著,在陽光中翹聳的城頭上發(fā)出美麗的吟唱。唱古今多少興亡事,歌大江滾滾東流去。
白帝城緊依夔門,前人有“瞿塘峽險,白帝城高”的描繪。如此峻拔的氣象,怎能不孕育武士的壯舉,文人的誦贊呢!
遙想當年劉備被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敗走白帝,竟在永安宮揮淚托孤,終老一生,是何等的悲愴啊!
我凝視“托孤堂”里劉備病臥的塑像,凝視諸葛亮和文臣武將悲慟的神情,思緒也仿佛空中紛紛飄落的細雨,綿綿無盡頭。
更有那明良殿、武侯祠以及粉壁上的三國故事彩畫,使人完全沉浸在一千年前的那巨焰燭空的血戰(zhàn)之中,也在心底蕩出幾多感慨。杜甫詩云:“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象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那種蒼涼感,后人是不難體味出的。
我站在飛檐紅柱的觀星亭,看江水那么浩蕩地闖入夔門,泛著渾黃的旋渦。有江輪駛來,汽笛聲音很響亮地飄蕩在霧嵐輕籠的深壑間,激起長久的回聲。在如此奇險的地方哭別江山,那劉玄德至死,也是一副錚錚硬骨呢!有人的題聯(lián)道出了這番英雄氣慨:
潮水入夔門有千層浪過繁星閃爍肅森地
乘霞辭白帝欣萬壑風隨海日流輝壯闊天
城頭有一草亭,名為“沁園”,使人不能不記起杜甫草堂的情境。旁有臨風樓,完全是占典庭院格局。紅、藍顏色花朵在微雨中搖曳,石板路面被小雨漆得一片黑亮。粉墻花窗,綠色琉璃瓦沿著彎轉(zhuǎn)的墻頭一路覆去,幾葉芭蕉探在墻外,好幽邃的地方!能在這雄險的夔門關(guān)旁辟出這一方優(yōu)雅的所在,沒有詩情的滋潤,是絕難想象的。
附近竹籬旁有一聯(lián)語:隔谿舊有詩人宅,出峽時看估客帆。詩人的宅院隔岸是尋不到了,只一片青蔥梯田在輕嵐中隱現(xiàn),卻望見山腰一座好輝煌的樓臺,那便是杜甫西閣。
杜甫游寓夔州近兩載,曾在此居住。待他離別此地,已留下四百余首詩歌。后人沒有忘記這位偉人的詩圣,這座西閣,便是1984年在一座觀音洞前辟建的。
我登上西閣,令人所繪的“杜甫吟嘯圖”瓷磚畫叫人驀地生出感嘆來:詩圣深沉的目光透過紅色花窗,落在浩淼江面,夔門雄壯的風嘶浪吼,一陣陣涌入樓頭,遠山在雨霧中虛淡了,白浪撞擊著滟澦堆散裂成的暗黃色礁石,一片片裸露出江面,像從水底伸出的獰厲的牙齒。是當年八陣圖的遺跡吧?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場汈江滾滾來。”詩人一定是站在這里,臨風長吟出這千古絕唱的。那“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的詩句,是那嶙峋的江石所激起的慨嘆嗎?
秋夜時分,這西閣四野又該是“孤月當樓滿,寒江動夜扉”的圖畫了。我的情思如這凌波的飛樓,融化在無邊的江天。想那“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詩仙李太白,在彩云中放舟峽江,該是怎樣的翩躚,怎樣的風流!
還有白居易、劉禹錫、陸游、范成大云游于此,詠詩作賦的浪漫軀影……
當年那位自稱白帝,且改魚腹縣為白帝城的蜀王公孫述,是趨附著功名的。他如何會想到,綿長的詩情會久久徘徊在這如畫的山城,且在雄峻的夔門畔向奔流的長江投下一束詩的亮色。
(馬 力)
〔民間文學〕 相傳唐朝大歷年間,大詩人杜甫被貶官罷職到三峽深谷。當他來到白帝城下,只見一條浣花溪,蜿蜒流淌著,兩岸怪石磋峨,雜草叢生。聽不到雞鳴狗叫,但聞虎嘯猿啼。杜甫親手割草,搭了一間茅草棚。從此,就在這荒涼的溪岸上蟄居下來。
一天晚上,杜甫坐在爛樹墩上,想著失散的妻子,不知流落何方。又想起連年征戰(zhàn),百姓涂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安居樂業(yè)……此時,他已又凍又餓了,想著想著,不禁迷迷朦朦地睡著了。
等他一覺醒來,怪事:面前放著一碗黃澄澄的小米飯,一盤白生生的咸菜,發(fā)岀一股股誘人的清香。杜甫很久沒有吃過這么香的飯菜了,一陣狼吞虎咽,吃個精光。吃完后才猛然想起:在這荒山野嶺,這飯菜是誰送來的呢?他用筷子敲著碗邊,自言自語地說:“怪事呀怪事,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話剛落音,怪事真的發(fā)生了:哪里傳來“吃吃”的笑聲? 杜甫朝門口望去,忽見一個年輕的姑娘,穿著白圍裙,繡花襖,青絲頭上挽,山花鬢邊插,一對聰明慧眼,直望著他笑。杜甫暗思,莫不是仙女下凡?連忙施下一禮:“感謝仙姑打救!”
姑娘一聽,“吃吃”地笑得更歡了。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上俱歡顏。”又一個老頭吟誦著杜甫的詩句,出現(xiàn)在門口。“杜先生,你關(guān)心天下人,天下人也惦記著你呀!”接著,擁過來一大群人,他們手拿鍋、碗、瓢、勺等物,不一會就把杜甫的“家”安置好了。
原來,他們都是住在后邊山里的老百姓 。后來,杜甫也跟著他們學舂小米,到野外挖小蒜(那白生生的咸菜就是野小蒜)。從此,杜甫衣破有人補,缺吃有人送,柴禾有人砍,用水有人挑,再也不孤獨了。
兩年流放期滿,杜甫要走了。他東不挑,西不拿,專門裝了一袋小米,挖了一包小蒜帶走。
杜甫回得京城,皇帝大吃一驚:杜甫白發(fā)轉(zhuǎn)青,臉放紅光,身子硬朗。哪里有點流放受折磨的景像呢?呆了半晌才問道:“夔州窮鄉(xiāng)僻壤,你吃些什么?”
杜甫回答:“昆侖有靈芝,天宮有蟠桃,我吃的是夔州特產(chǎn):金米銀蝦菜。”
“啊!”皇帝又是一驚:“我位居九五,富有天下,什么熊掌燕窩、龍肝鳳膽,哪樣沒吃過?那金米銀蝦究竟是什么?”
杜甫知道皇帝的意思,慢慢說道:“主上如不嫌棄,明日下官即將金米銀蝦菜奉獻。”
第二天,杜甫果然端來了一碗小米飯,一碟腌小蒜。皇帝一看:金米飯,金燦燦,一粒粒,如金丹;銀蝦菜,白生生,嫩蒜蒜,一瓣瓣,白玉般。皇帝當然沒吃過這些飯菜。嘗一口金米飯,美味貫全身,品一瓣銀蝦菜,清香透肺腑,頓覺得神清氣爽。皇帝再一看杜甫,龍行虎步,頗有神仙之風,不覺一聲長嘆道:“啊,你身居山鄉(xiāng),天天仙品果腹,莫不成了神仙也!”
從此,人們也都說杜甫是吃了白帝城的金米銀蝦菜,才在夔州寫出了四百多首名詩,成了詩圣詩神的。
(徐廉明)
上一篇:描寫《白兆山》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白鹿洞書院》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