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靈隱寺》原文與賞析
宋之問
鷲嶺郁岧峣,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求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
作者宋之問 (約656-712),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 (今山西汾陽) 人。初唐詩人,善五言,精詩律,跟同時代詩人沈佺期一道最后完成了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對于律詩形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貢獻。這首《靈隱寺》詩,本事不詳,但藝術上頗有特色。
靈隱寺位于杭州武林山下,是杭州四大叢林 (即寺院) 之一,創建于東晉咸和元年 (326)。相傳印度僧人慧理因愛慕西湖的山水,穿著布襪草鞋,特地從遙遠的印度趕到杭州來宣講佛法。他登上武林山,驚嘆道:“此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 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于是便住下來籌建了靈隱寺,還給山峰取名為飛來峰。(參見《淳祐臨安志》)
詩一開頭便點題,先從大處落筆,寫山之高峻、寺之靜穆:“鷲嶺郁岧嶢,龍宮鎖寂寥。”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里指飛來峰。,形容山勢崢嶸重迭。龍宮,相傳龍王曾拜請佛主人龍宮講經,故稱佛殿為龍宮。這里指靈隱寺。這兩句描繪的是一幅靜的畫面: 靜止的山是無休止的靜,靜寂的寺則清靜寥落; 而接下來兩句則描繪了一幅動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遼闊的大海里躍出一輪紅日,冉冉升空,何等輝煌! 奔騰的大潮涌進錢塘江,驚濤拍岸,激起千堆雪,何等壯觀! 這兩句寫得既有氣勢,使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感情豪邁; 又不離詩題,如此景致,乃靈隱寺樓頭所見、寺門所對。這就又反過來烘托了靈隱寺之居高勢雄,不同尋常; 而且將山、寺、日、潮聯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動靜相映的生動畫面。這兩句是最為人稱道的名句,爭相傳誦,一直膾炙人口。相傳宋之問作此詩時,有了首聯,下面苦吟不得,當時隱匿在靈隱寺出家為僧的駱賓王替他續上了這一聯。附會未必可信,但可見這兩句詩影響很大。
接下來描寫了一個與靈隱寺有關的美好的傳說:“桂子日中落,天香云外飄。”桂子即桂花,因其朵小而稱子。民間傳說: 月宮中有桂樹,每逢八月中秋,有桂花從月宮飄下,落在靈隱一帶。白居易詞《憶江南》第二首憶杭州的描寫中,也有“山寺月中尋桂子”句。天香,《法華經》說是天上佛國之香,唐人詩中多借指寺院中禮佛時所焚的香,習慣上也用以指名貴的花香。這里可理解為雙關,即兼指二者,桂花之陣陣清香和寺院里所焚的縷縷幽香,和成一氣,彌漫在空中,飄浮在云間,給佛教名寺蒙上了一層美好神秘的色彩。在全詩中也是令人品味的空靈之筆。下面“捫蘿登塔遠,刳木求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四句,是寫靈隱山周圍的景致,都是實寫。詩人攀著藤蘿登塔望遠,順著引水的刳木尋求泉源。刳木,剖開竹木,挖空了心,以為從山上引水的渠漕。那經薄霜而格外盛開的山花和未凋的紅葉,互相映襯,賞心悅目。在這脫離塵世的仙山佛地,在這萬物適性的大自然中,詩人回想自己自幼喜歡遠方異景——“夙齡尚遐異”,今天到這里搜奇探勝,研討佛理,頓覺洗去了不少人世間的污濁和煩惱——“搜對滌煩囂”。于是乎詩人禁不住興發出“待人天臺路,看余度石橋”的出世之想。天臺山是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在今浙江天臺縣。天臺山的楢溪上有一座長而窄的石橋, 下臨深澗。 結句抒發了詩人洗心滌慮后向往超然出世的心跡。
這首詩結構上看似不太謹嚴,但實際上層次很清楚。起時扣緊詩題,而以寫景承,以抒情結。另外,全詩很講究錘煉字句,如首聯中一個“郁”字,表現了飛來峰上樹木蔥蘢,郁郁蒼蒼; 一個“鎖”字,寫盡了寺院佛殿的清靜空寂。而“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不但對仗工整,而且氣象恢弘,意境壯闊。又如“桂子日中落,天香云外飄”兩句,也在精工的錘煉中,蘊藉著一種美好的、清幽的意趣,令人心馳神往。
上一篇:袁宏道《靈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陸游《牛渚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