醽醁勝蘭生, 翠濤過玉瓚。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②。
[注釋]
①本詩原有題注:魏征善治酒,有名曰醽碌,曰翠濤,世所未有。
②本詩原有詩末注: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瓚(xie謝),隋煬帝酒名也。
[賞析]
魏征 (580—643),是唐初名臣。他的身世較復雜。早年為道士,隋末大混亂時,曾追隨起義軍首領之一李密,為之出謀劃策,后隨李密降唐。當時唐高祖李淵為帝,李世民兄建成為太子,魏征為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殺太子建成,魏征才歸附李世民,歷任詹事主簿、諫議大夫、秘書監等官。魏征的用事,也反映了太宗用人惟賢、不避親疏恩怨的政策。
魏征之作為名臣,其思想也確有過人的地方,例如他相信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唐劉肅《大唐新語》記載魏征常在太宗前陳說古今帝王治亂經驗,以為可以實現天下太平。大臣封德彝反駁說:“三代 (夏商周) 已后,人漸澆訛 (浮薄詐偽),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魏征書生,若信其虛論,必亂國家。”魏征反問:“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意為同樣的人民,在賢明的帝王治理下社會就太平)。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考之載籍(史書),可得而知。桀為亂,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返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這些議論,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駁得封德彝無言可對。
封建社會,帝王獨裁,言莫予違,這自不利于統治。所以從秦朝開始就設置諫官,所謂諫,就是向皇帝直言規勸的意思,以此作為政治的調節。魏征之所以成名,主要在于敢于向太宗犯顏極諫。可是逆耳之言即使一個普通人也未必肯聽取,何況皇帝。《隋唐嘉話》還記載有如下的故事,說太宗一日退朝后,自言自語地說要殺卻此田舍漢。文德皇后問:“誰觸忤陛下?”太宗說:“魏征每事廷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驚問: “何為若是?”皇后說: “妾聞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盡直言。妾備后宮,安敢不賀。”太宗才息怒。由此可見唐太宗之所以成為英主,創我國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貞觀之治,是由多種條件的促成。如果太宗周圍盡是持位保祿的諂諛之臣,那末即使他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圣人,也絕無好結果。
這首詩即表現了太宗與魏征的親密關系,有無寓意則不可知。詩說魏征家釀的酒,其醇美超過漢武帝的蘭生,隋煬帝的美酒。飲醉后千日不醒,藏置起來酒味十年不壞。晉張華 《博物志》說,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飲后醉一千日。北魏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說: 河東人劉白墮釀的酒,六月炎天暴置陽光下,能十多天不壞。古代對受到他人的善言啟迪,有如飲醍醐的比喻,醍醐就是美酒,因此詩中的“醽醁”“翠濤”,很可能即是魏征規諫的比喻。
正因為太宗善于采納不同意見,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所以于魏征死后,對臣僚們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廢);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猶一鏡亡失。”這幾句話,古往今來都視為箴言,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實行,這也許即是唐太宗所以能建不世功業的關鍵所在。
上一篇: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賞菊》
下一篇:清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贈李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