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鑒《游紫柏山記》原文與賞析
張星鑒
紫柏山在北棧中,今留壩廳境也。戊午冬,余自都入蜀,于十二月初六日從寶雞入棧道,渡渭,清澗懸崖峭壁,架木為橋,令人不敢逼視。如是者三日。初九日五鼓,自南星東行,南望山坳,洞開一線,曰陳倉溝。三十里至松林驛,十里長橋鋪,七里柴關嶺,即紫柏山之跗也。
山巔高出云表,上有七十二洞,多產藥物,修真者居之。下嶺八里,俗稱廟臺子,有留侯祠。程侍郎恩澤典試蜀中,過此為題“留侯辟谷處”,書法蒼勁,刻諸石碣。因碣侯像,飯于祠中,山肴野簌,皆山中產也。羽士引余至授書樓,祠中最高處也。雜筇竹萬竿,隨山徑之高下栽之,中多畫眉鳥,鳥聲與落葉聲相和,為山中別開一境。尋山徑而北,圍以石壁,疏泉為池,林木益幽秀。登杰閣,羽士新建也,閣勢巍奐,忘其為深山中。聞祠于二十年前僅數椽,足以蔽風雨耳; 今則鳩工庀材,繼長增高,山林為之生色矣。
良久,聞鐘磬聲,羽士禮拜也。因嘆曰:“侯以王佐才定漢室,功成勇退,其出處合于圣賢之義,所謂‘天民’者是已! 世有秉國鈞,當大任,其功名與侯埒,時值承平,詡詡自得; 迨國家多故,置身泉石,自謂神仙,比于侯之明哲保身。以余觀之,此其人,富貴中人,不得謂之功名中人。如侯者,殆無愧為功名矣!”羽士曰:“客言良是,恐未可為不知者道也。”揖余而別曰:“此間地僻,夜有虎狼,前途尚遠,客其慎之!”乃命輿夫匆匆就道。
出山十數里,抵桃園浦。野店數家,景色凄涼。回首山中,仿佛仙景,瑤臺瓊閣,悉化煙云。四十里至留壩廳,暮矣。因記此。
天下名山僧占多,秦嶺南麓的紫柏山因有留侯祠 (俗稱張良廟) 而出名; 又因其地處在褒斜石棧道與川陜公路的必經之地,益發為游人提供了游覽之便。
清人張星鑒的這篇游記采取由遠而近、由近而遠的手法,給人們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名山勝跡圖。
第一段象大江中的航船由遠而近、由隱而顯地逐步把讀者帶到紫柏山前。“紫柏山在北棧中,今留壩廳境也。”開頭第一句先作了大概的地理介紹,即開始描寫其動態:“戊午冬,余自都入蜀,于十二月初六日從寶雞入棧道,渡渭”,過了渭河之后,即進入了“清澗懸巖削壁,架木為橋,令人不敢逼視”的險境,而且連走了三天的崎嶇險路,到初九日經陳倉溝、松林驛、長橋鋪、柴關嶺——才到了紫柏山腳。這是一種遠景,也是一種鋪墊,說明游紫柏山之不易。
第二段是中景,是重點。“山顛高出云表,上有七十二洞,多產藥物,修真者居之。下嶺八里,俗稱廟臺子,有留侯祠。”這是因山即廟,到了游覽的最中心了。祠門上有“書法蒼勁”的“留侯辟谷處”五個大字。這就點出了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避世隱居于此處。(“辟谷”,即逃避食谷,隱居山林不食人間煙火之意。) 接著描寫,祠中道士作導游,“引余至授書樓,祠中最高處也。”授書樓是援引張良汜橋進履,孺子可教,黃石公授與兵書的故事而修建的。“中多畫眉鳥、鳥聲與落葉聲相和”,寫得很細致,真不愧“為山中別開一境”。“疏泉為池,林木益幽秀”,“閣勢巍奐,忘其為深山中”等等都是景中語,處處透露出作者對此鐘愛之意。
第三段因景生情,因道士作法事而抒發議論:“侯以王佐才定漢室,功成勇退,其出處合于圣賢之義,所謂‘天民’者是也。”對張良作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功成身退,不戀官位是值得大大稱贊的。引申下去,作者還對某些國家重臣 (秉國鈞者) 在和平時期安居其位,動亂時期卻要“置身泉石,自謂神仙”還自比為張良的明哲保身,真是東施效顰,可笑得很。照作者看來,這種人與張良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此其人,富貴中人,不得謂之功名中人。”他把功名與富貴分開來看,這是一個獨創。某些人是富貴中人,貪圖的是富貴。但是,張良不圖富貴,卻益發有了功名。作者的高論與民族英雄林則徐《謁留侯祠》詩中對張良的評論是同一觀點:
除秦便了復仇心,勇退非關慮患深。
博浪沙椎如早中,十年應已臥山林。
張良的高風亮節為紫柏山增色不少,也是這篇游記要重點突出的主題。
末段由近而遠地,像江上的航船漸漸地隱沒了:“出山十數里,抵桃園浦。野店數家,景色凄涼。回首山中,仿佛仙景,瑤臺瓊閣,悉化煙云。”這是最后一次的鋪墊——用凄涼的景色來映襯山的美景與可愛,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余味無窮的魅力。這也正如林則徐在同題詩之四中描繪的:
清泉漷漷竹娟娟, 七十二峰青可憐。
但借先生半弓地,不須辟谷也登仙。
上一篇:鄭善夫《游禹穴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孟郊《游終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