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燕子磯》原文與賞析
朱元璋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桿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
燕子磯在江蘇南京市北郊觀音門外,為巖石東北的一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此石直立長江水面,三面臨空,遠遠眺望,形如燕子展翅,凌空欲飛,故得此名。這里形勢險要,臨水窺陸,為歷代兵家必爭之處。燕子磯臨近巖山風景區(qū),景致獨特,歷來倍受文人騷客之青睞。如夜晚登磯,澄江如練,水月皓白,更是別有一番景象,令人流連忘返。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出身貧寒,公元1352年參加紅巾軍,自1368年起做了三十一年皇帝。
據說此詩是朱元璋微服出征至燕子磯時,即興而賦,可謂信口道來。當時,一群年輕舉子以燕子磯為題,比之為秤砣,作為詩的起句,卻無人能續(xù)出下句,后為朱元璋接上,補就此詩。以上雖為傳說,但此詩語言確有口語化特征,真如同信口賦就。
且按傳說做析,將燕子磯比作秤砣,非常附合它三面凌空,騰然欲飛之形態(tài),堪稱比得別致而又恰當。只有秤砣,自然不能為詩,秤桿又該以何做比才為合適?朱元璋將之比為“長虹”,一出口,即有奪人的氣勢,使整個詩的份量陡然加重了不知多少倍: 假如燕子磯是一只碩大的秤砣的話,那么,用長空的彩虹作它的秤桿,怎么樣? 又似在詢問那些接不上下句的舉子們,實則表明只有長虹作它的秤桿了。封建帝王也有其氣概,而朱元璋也不屬“只識彎弓射大雕”之列,有橫貫長虹之勢。
“天邊彎月是鉤掛”,詩的第三句可謂別開生面,把天際的彎月比作秤鉤,可以看到詩人想象之獨特新穎,詩作在氣勢之余,又平添了幾分詩趣。以“彎月”為“鉤掛”,這里運用了一個借喻,至此,一桿大秤的構思已經完成了。那么,“天邊彎月是鉤掛”一句便有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燕子磯為秤砣,長虹作秤之桿,彎月這個美妙奇麗的秤鉤用以掛什么東西呢?這桿碩大無朋的秤又該去稱什么?
“稱我江山有幾多。”朱元璋能想象到用這桿大秤去稱大明江山,把祖國的大好河山以“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足見其詩構思之超俗,同時也進一步表現了詩人那沖天的氣概。“江山有幾多”,似問不問,詩人告訴人們,大明江山“重”不可量,再大的秤,哪能把大明朝廣闊美麗的江山稱出來呢!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時值改朝換代后之盛世,朱元璋表現出對明江山的憐愛之情是自然的,但還應有別的感情色彩寓于其中。
首先,他在感慨自己已有的江山得之不易。他早年曾經出家當過和尚, 困迫之中還討過飯,后來參加了元末紅巾軍郭子興部。 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占集慶 (今江蘇南京市) 重鎮(zhèn),自稱吳國公,后改稱吳王。又俘虜紅巾軍另一將領張士誠,接著又進行了艱苦的北伐。最后于公元1368年統(tǒng)一中國,定國號為明,年號洪武,方才做了皇帝。多少年的征戰(zhàn),多少艱苦卓絕的努力,才使他得以獲取大明江山。“稱我江山有幾多”,這是朱元璋發(fā)自內心的感慨: 這大明江山該有多重啊! 它讓我傾注了多少勞苦,多少心血,再大的秤又怎能稱得動呢!
另外,讀來還有一絲欣喜與自鳴得意的成分在其中,這與第一條是相輔相成的: 這大明江山已為我一人獨攬,用燕子磯做砣,用長虹做桿,用天邊的彎月做鉤,來稱一稱我這遼闊的江山! 一種無法遏止的喜悅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故能做出以上恢宏的想象與奇妙的比喻。
這首詩不在寫景,而是借助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并表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和如虹的氣概。全詩構思獨具風格,比喻巧妙,詩趣橫生,在帝王詩作中當為上乘。
上一篇:趙坦《煙霞嶺游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興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