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范仲淹詞《漁家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據《疆村從書》本《范文正公詩余》,下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他的詞作不多,而境界開闊意蘊深沉,對后人的詞作不無影響。
康定元年(1040)八月,范仲淹調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守邊四年,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民謠云:“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西北局勢因此穩定。這首《漁家傲》作于此時。據魏泰寫的《東軒筆錄》(卷十一)的記載:“范文正公守邊日,作《漁家傲》樂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現只傳此一首。
詞上片寫景。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概述全貌。“異”字領起全篇寫景文字,以見塞下之秋不同于內地之秋。“衡陽雁去無留意”,先從大雁著筆來渲染烘托塞下之秋。“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文,相傳北雁南飛,至衡陽回雁峰不再南飛。大雁自春至秋,居塞北多時,回歸時竟“無留意”,可見“塞下秋來”之苦寒荒僻。雁猶如此,人何以堪?雁歸人不歸,情又何堪? 以下實寫塞下寒秋之景。“四面邊聲連角起”,寫詞人所聞。“邊聲”,指邊塞特有的聲音。李陵《答蘇武書》:“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異鄉異景與軍中號角聲交織在一起,則于悲壯蒼涼之外平添戰地之緊張。“四面”突出邊聲之無所不在。“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兩句,寫詞人所見,從視覺角度描寫邊塞風光。這兩句正是王之渙“一片孤城萬仞山”的詩意,而蘊意較之更豐富。“孤城”襯以如屏千山、一抹長煙、夕陽落日,渲染出邊塞之遼闊蒼涼。一個“閉”字,貼切有力,表現了邊關特有的冷落、肅穆和緊張。上片從雁去衡陽到邊聲四起到落日孤城,層層渲染秋塞之景,也處處寄寓著邊塞將士不勝久戍的黯淡思鄉之情。蓄勢既足,下片自然過渡到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孤獨荒僻中,格外思念家鄉與親人。鄉愁既起,只好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澆“萬里”鄉愁?“一杯”與“萬里”相對為文,強烈對比,造語雄渾有力。“燕然未勒歸無計”點明欲歸無計之由。“燕然”,山名。東漢竇憲打退匈奴侵擾以后在燕然山勒石記功,班師回歸。這一句含蓄地寫出了守邊將士們的責任感。雖然想念親人、家鄉,但身為邊防將士又深知守土有責。職責并未因“歸無計”而懈怠,情感也未因此而淡薄。“羌管悠悠霜滿地”三句就集中描述了這種矛盾交織的景與情。對景思鄉,借酒澆愁,時間由傍晚轉移到夜間。羌笛悠揚嗚咽,滿地銀白濃霜,此情此景,逼出下面兩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人”,指詞人,亦指包括將軍、征夫在內的所有守邊將士,他們的情感完全一致。這也正是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中意境:“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二者雖有異代之隔,然心境略同。
這首詞上片寫景,景中有情;下片主要抒情,情中又有景。上片層層深入繪出邊塞苦寒荒僻,給下片提供了典型的環境。下片突出情感與職責的矛盾。多數文字寫久戍與思鄉之苦,只用“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輕輕點出將士守疆衛國的責任心。但秤砣雖小壓千斤,這一句揭示了這對矛盾的主導方面,提高了詞的思想境界。詞人的憂樂與戰士的憂樂在詞中融為一體,反映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這首《漁家傲》,在文學上占有獨特的位置。邊塞風情,曾經是唐詩的重要題材之一,詞則因專主羅綺香澤,與雄武壯闊無緣。北宋初年,詞風沿襲晚唐、五代余緒,依然綢繆宛轉。而此詞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首創邊塞詞,將深刻的社會內容和開闊的意境引入詞的領域,顯示了北宋詞風變化的端倪,對此后的蘇軾及南宋愛國抗戰詞都是一種有益的啟示。
上一篇:詩歌·鄭燮詩《漁家》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李清照詞《漁家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