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概述·祭文寫作的誤區
誤區一:虛情假意,無病呻吟。
真實是祭文的生命,情感是祭文的靈魂。祭文不同于小說,所祭奠的對象大多是真人真事、實情實境,容不得半點虛偽,素材必須真實可信,絕不可添枝加葉、張冠李戴、移花接木,更不能虛構編造、無中生有。語言最忌諛辭巧語,虛文蔓說,以哀痛深切、悼惜動人為好。
撰寫祭文要有真情實感,把握好主祭人角色,無論親筆或代筆,感情要真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為祭奠,所以情溢,人類的真情感孝多源于對亡者的追憶與感恩。若無真情實感方面的內容或沒有細節鋪墊,只作無淚之哭、不哀之嚎,或者突然間“肝腸寸斷”、無病呻吟,只會讓人感到浮而不實、夸而失信,令人作嘔。
誤區二:抄襲剪輯,千人一面。
祭文吊死慰生,情真意切,最能體現祭奠者真實性情,最好由至親至友親自撰寫,方可直達其境、直抒其悲。時下網絡普及,流行的祭文書籍又很多,若是從網上或書中抄襲剪輯,缺乏對祭奠對象的詳細了解和研究,沒有時代背景及其真實生活的個性提煉,往往“順手牽羊”、“照貓畫虎”,應急草就,結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內容空洞無物,情節單薄平淡,語言含糊其辭,既無內涵又無個性,似乎符合每一個相同稱謂、相近職業或者相似經歷的祭奠對象,這種千人一面、泛泛而談的祭文有何意義?
誤區三:言過其實,文過飾非。
祭文既是時代細節的反襯,又是歷史側面的鏡片。因為每一個祭奠對象都是時代或歷史的影子,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中既有過強大輝煌也有過軟弱低落,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懊惱,有過善良可敬的行為也有過罪惡可恨的舉動,如此等等,或許會在每一個祭奠對象的身上或多或少地顯現。然而,有些祭文卻將他們全都寫成了無可指責的英雄豪杰或是君子圣賢,甚至寫成了十全十美的善人完人,這難免有些言過其實,文過飾非。若是真君子真善人也就罷了,但現實中修煉到如此境界的圣賢之士的確不是很多。
誤區四:事無巨細,拖泥帶水。
古代祭文短則寥寥數語,長則數百字,一般二三百字,要求語言簡練、高度概括。現代祭文一般不求字數限定,很注重原始生活素材和細節,但也必須提煉主題和選材,要精思妙想、善于概括。正如陸機所說:“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不能像“老婆婆數核桃”,一五一十,平鋪直敘,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起來,這樣的選材事無巨細,容易使祭文顯得龐雜零亂,重復啰唆,拖泥帶水,從而影響祭文陳哀抒悲、至情至性的主旨表達。
誤區五:過分尚舊,言辭艱澀。
縱觀歷史,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祭文,這不僅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感恩思想的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文的格式和內容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越來越具有時代氣息,通俗易懂,實用普及,或白話,或文言,或半文半白,而且日益成為民間祭祀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之一。但仍有人過分好古尚舊,食古不化,一味模仿或追隨古代早期祭文范例,用字生僻繁舊,言辭艱澀難懂,聽之看之如讀天書,佶屈聱牙,實在令人費解,不宜倡導。
上一篇:祭文·祭文概述·祭文的格式與寫作要求
下一篇:祭文·祭文賞析·古代祭文概說及選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