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許謙
層巒疊嶂危相倚,亂石飄風涌秋水。
寒松荒草間蒼黃,照眼崢嶸三十里。
初如井底觀天門,一峰巍然中獨尊。
縈回百折至絕頂,俯視眾嶺來兒孫。
人言此山插霄漢,馬不容鞭仆夫嘆。
攀援何異蜀道難,氣竭神疲背流汗。
熟視徐行路覺平,心寬意適步更輕。
志須預定自遠到,世事豈得終無成。
我來正直窮冬月,倚秋巖前嚼松雪。
午店煙生野飯香,陽坡日近梅花發。
寄語悠悠行路人,乾坤設險君勿嗔。
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元人許謙的《馮公嶺》是一首熔寫景、敘事、說理于一爐的七言古詩。詩共二十四句,每四句一節,展現一幅畫面。第一節描寫“層巒疊嶂”的群山之景;第二節描寫馮公嶺巍然獨立的高峻之態;第三節敘述人們攀援此山的艱難;第四節由登山的切身感受說明立志的重要;第五節寫“我”冬月登山途中所見勝景;第六節再次議論,勸誡世人“勿嗔”險途。整首詩先渲染山嶺的險峻,再突出登山的感受,借以揭示哲理,言近而旨遠,語淺而情深,是元人詩作中偏重寫意的成功之作。
對于偏重寫意的詩作,元代詩評家楊載曾有如是論:“要意中帶景,議論發明。”(《詩法家數》)強調了意與景,議論與描寫的主從關系:意中帶景,景為意設,寫景為突出全詩主旨服務。這首哲理詩題為《馮公嶺》,涉及的是具體的形象,似應以寫景為主;但詩人的寫法并不如此,而是著眼于意,以寫景為手段達到揭示哲理的目的。“志須預定自遠到,世事豈得終無成。”是全詩中心,也是揭示哲理的詩句。但它并不是憑空而設,而是依據了前文對山嶺陡峭峻險的反復污染,依據了人們登山艱難之狀的襯托,依據了詩人登山感受的引導,才使它如一盞高懸的明燈,照徹了全詩的首尾,照亮了讀者的心靈:立志登山,才能胸有成竹,履險若夷,登臨絕頂,世間諸事不亦同樣須要立定志向,才能終有所成嗎?中國古代箴言云:“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前者是生活的強者,后者是生活的懦夫。詩人強調立志的重要意義,旨在勸勉人們有志有為,知難而進,克服事業上的重重障礙,做大有作為的強者。這是高昂的強者之音,這是積極的進取精神。許謙作為一個生活在元蒙黑暗統治下的普通詩人,喊出這樣的時代最強音,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這首詩的最大藝術特色是采用了“翻疊”的表現手法。所謂翻疊,就是在自己原來的意思之上,用否定意義的翻筆產生新意。在形式方面,包含意蘊兩兩反照的原意與新意,在效果上,不僅可以反復對照使詩句警動而不流于平弱,也可以用回環重疊而增加詩的層次、波瀾與容量。“志須預定自遠到”一句是說從事某項事業之前預先立志自然能到達高遠的理想境界,后一句如順著前一句的意思可說作:“世事終能有所成”,兩句構成一種順承關系,語氣語調都很一致;但稍加品味,便能發現,這不過是將“有志者事竟成”拆開表達,缺乏新意與詩味。而許謙卻能棋高一著,將原詩寫作“世事豈得終無成”。后一句翻疊前一句,相反的意思兩兩并列,單一的意象轉化為復式的意象,使人感到十分精警而意味深長,反詰的句式使詩意的表達很有力度。
上一篇:《蘭·[清]鄭燮》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馮公嶺·[元]許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