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詩《柳州羅池廟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荔子丹兮蕉黃,雜肴蔬兮進侯堂。侯之船兮兩旗,度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 鵝之山兮柳之水,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侯朝出游兮暮來歸,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北方之人兮,為侯是非,千秋萬歲兮,侯無我違。福我兮壽我,驅厲鬼兮山之左;下無苦濕兮高無干,秔稌充羨兮,蛇蛟結蟠。我民報事兮,無怠其始,自今兮欽于世世。
柳宗元曾是韓愈的同僚,在中唐古文運動中成了韓愈的摯友。他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永貞革新流產后,被貶到南方十多年。其中元和十年(815)轉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死于柳州。因生前有愛在民,長慶二年(822),柳州馬平(今廣西壯族自治州)民眾在羅池建廟(又稱柳侯祠),以示紀念。韓愈為之撰寫《柳州羅池廟碑》,此詩即附于碑文之后。
詩先寫迎神。虔誠的祭者攜著紅艷的荔枝果和澄黃的香蕉以及各種各樣的菜肴跨進了柳侯祠神堂,等待著柳侯神的降臨享用。這時載著柳侯神的船上插著兩面旗子,正渡過了柳江的中流,在和風吹送中泊了岸。按朱廷玉解釋:“柳人迎神,其俗以一船兩旗,置木馬偶人于舟,作樂而導之,登岸而趨于朝。”(《五百家注韓集》引)這與詩人描繪的景象相似。以上是“荔子丹兮”四句的內容,寫的是當地迎神祭神的習俗,所用的祭品(水果)和以船迎神,都饒有地方特色,給人以古樸醇厚的審美享受。下面“待侯不來兮”五句描寫了祭神的人們在等待時的心情變化,由于急切地望神降臨,所以神未到時心中極端悲哀,但沒人知道。而當柳侯神坐著木馬進入神堂時,人們的心靈得到了安慰,不再皺眉,而在臉上出現了笑意。這種真摯的感情,既與古樸醇厚的風俗相融和,又為下面的祝頌作鋪墊。以上是第一層。
詩的次層寫祭神、祝頌。先寫柳侯祠的地理環境,鵝山、柳水,桂樹茂盛,白石聳峙。有山有水,桂子飄香,白石嶙峋,高雅純潔,暗寫柳公氣節,贊頌之意溢于言表。再寫柳公雖死猶生,但是已饒有仙意: 柳侯神早上出游,晚上回歸。春天與猿猴歌吟,秋天與白鶴同飛。“春與猿吟”,是從詩壇巨子落筆;“秋鶴與飛”,則是從治政為人著墨,分別從兩個方面寫柳公其人。接著便直接寫柳公遭遇以及對他的贊頌,過渡十分自然。朝中人盡說柳侯的壞話,使柳侯被貶來這里;柳侯千秋萬歲不要離開我們,與我們在一起。柳侯福祐我們,使我們長壽,驅除厲鬼于山之左邊,又使低地不鬧水災,高處不生干旱,又使糧食充足,蛇蛟不再為人災害。把柳公貶柳州后為民造福的功績巨細紛呈,充分表現了詩人和柳州人民對柳公的愛戴。以上三個內容,彼此映照,渾然一體。
詩的末層是送神。“我民報事”三句,說:“我們人民為了報答柳侯的恩德而來祭祀,這種行動將始終不懈,從今天起,對柳侯神敬奉到千秋萬世。”這些出自肺腑的言語,緊承上層,親切感人,把祭神活動推向高潮,可謂水到渠成。
全詩描寫了柳州地方祭神的風俗習慣,表現了當地人民對柳宗元的稱頌與紀念,也寄托了作者對摯友柳宗元的緬懷,情真意切,分外感人。
韓愈與柳宗元生平直接來往的時間并不多,但他們彼此書信投遞,詩文往來,成了感情深厚的文字交、道義交。所以柳宗元臨終時曾將兩個幼子托給韓愈照料撫養,韓愈也毅然承受摯友重托,并且先后寫了《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銘》和《柳州羅池廟碑》,肯定了柳宗元被貶南方以來的卓越政績,贊揚柳宗元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直接地表現了對柳宗元的敬佩之情。本詩與上述諸文相比,崇敬之情較為含蓄。
這首詩把柳州人民心目中的柳侯神寫得活靈活現,一方面是在民間確實有這種觀念,另一方面也出自作者對柳宗元的由衷敬佩,所以寫的既是實錄,也有升華,帶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從中也寄托著作者仁政愛民的進步思想。
這首詩在形式上采用楚辭九歌體,富有南方民歌的特色,歌辭口語化,表達準確生動,層次分明,體現了祭神歌辭的特點。
上一篇:韓愈文《柳子厚墓志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張岱文《柳敬亭說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