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祖國沉淪已若斯,家庭苦戀太情癡!
只愁轉(zhuǎn)眼瓜分慘,百首空成花蕊詞。
何人慷慨說同仇?誰識當(dāng)年郭解流?
時局如斯危已甚,閨裝愿爾換吳鉤。
這兩首詩是秋瑾寫給好友徐寄塵姊妹的,一題作《寄友》,約作于1906年至1907年間。詩中反映出詩人團結(jié)戰(zhàn)友共同奮斗的品格。
第一首是詩人勸勉她的好友徐寄塵的。一、二句告誡女友要關(guān)心祖國的命運。徐寄塵,名自華,曾任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校校長。1906年3月,秋瑾至該校任教后,兩人互為知音,交誼甚篤。在秋瑾影響下,徐思想進步很快,同情當(dāng)時的革命,但由于受封建禮教的影響較深,又怕因此連累自己的家庭,不敢參加實際的革命斗爭,徐曾有詩寫道:“兒女情懷嗤我怯,英雄事業(yè)望君奢。”(《再疊前韻答璇卿戲贈之作》)因此,秋瑾提醒女友,祖國淪亡的局面已到了這種地步,而你卻仍然苦苦地留戀家庭,未免太癡情了。語重心長,感情真摯。三、四句進一步勸勉女友不要空填詩詞,并以歷史的事實進行善意的規(guī)勸。詩人指出,國家危亡,瓜分慘禍迫在眉睫,怕的是轉(zhuǎn)眼之間,就會出現(xiàn)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祖國的慘局,即使你坐在家里,寫了許多詩詞,這樣的詩詞寫得再好也無補于國事,到那時也免不了像花蕊夫人那樣成為屈辱的亡國奴的。“花蕊”指花蕊夫人,五代后蜀君主孟昶的妻子,善詩詞,她寫有宮詞百首,蜀亡后,被宋俘,宋太祖曾召她賦詩。她寫了一首詩:“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后為太宗趙光義所殺。秋瑾借用這一典故,旨在勸說好友不要一心想做詩人,因為即使成了詩人也不過是亡國奴而已。并把詩眼落在“空”字上,足見其中的情感。她希望好友也能早日脫離封建家庭,走出閨房,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斗爭。全詩直抒己見,情真意切,言辭激越,用典恰切自然;把“祖國淪亡”與“家庭苦戀”對著寫,形成鮮明對照,含意深沉,層層遞進;詩中洋溢著戰(zhàn)斗的激情、革命的理想和崇高的友誼。
第二首,據(jù)徐小淑《記秋瑾》載,是寫給徐小淑的。徐小淑,名蘊華,號雙韻,小淑是她的字,徐寄塵的胞妹,是秋瑾在潯溪女校執(zhí)教時的學(xué)生,兩人友情深厚。這首詩鼓勵徐小淑打消一切顧慮,跳出家庭小圈子,參加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中去。一、二句,詩人連用兩個反問句:是誰在慷慨高談著國難當(dāng)頭當(dāng)同仇敵愾?有誰識得你這郭解一流的英雄人物?既表達了詩人希望有更多同仇敵愾的好友,而且更希望女友以實際行動參加革命。“同仇”,同一個仇敵。“郭解”,漢代游俠,常以德報怨,救人性命,不自夸功,威望很高。秋瑾素來“慕朱家郭解為人”(徐自華《鑒湖女俠秋君墓表》)。這里用此典,既是自喻,又是借指徐小淑,因她當(dāng)初傾向革命,并為革命出過力。所以,詩人在對女友的義舉給予肯定后,又鼓勵她投入火熱的斗爭。三、四句,指出祖國時局危急,懇切希望女友能脫去女兒服裝,走出家門,參加革命,佩戴上寶刀投入戰(zhàn)斗。“吳鉤”,古代吳地所造的一種彎形刀,后泛指刀劍。詩作用“愿爾閨裝換吳鉤”收尾,既展現(xiàn)了全詩的主旨,又反映了詩人對女友的殷切期望。一個“愿”字,凝結(jié)了詩人多少情感!詩人希望徐小淑向那些致力于革命事業(yè)的英雄人物學(xué)習(xí),振作精神,拿起武器,投身革命,為推翻清朝反動統(tǒng)治而斗爭。全詩直抒真情,不加掩飾,格調(diào)激昂,詩句明朗流暢,詩中曉以大義,動以感情,披露了秋瑾把祖國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胸襟。
上一篇:李白《清平調(diào)詞三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