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張先詞《木蘭花》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苑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詞寫吳興寒食節盛況。乙卯,指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張先已是86歲耄耋老人,但詞描繪了人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春游活動以及江南生機蓬勃的春天景象,神思清明,筆力清勁,毫無衰老虛弱的哀傷,只有生命活力的清新歡愉,頗為難得。
詞的上片,四句描寫了四種春游活動——賽龍舟、蕩秋千、采百草和郊原踏青。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寒食、清明時,大地春回,氣溫轉暖。民間風俗此時要春游、踏青、競技游戲以示歡欣與慶賀。“龍頭舴艋”,是江南一種小龍舟,形狀像蚱蜢。“筍柱”,指竹架秋千挺立如柱。“拾翠”,本指拾取翠鳥的羽毛用以裝飾,此處泛指采集百草千花。和煦陽光中,強健的男兒們擂鼓揮槳在賽龍舟,龍騰虎躍,爭先恐后;活潑的女兒們兩人一組在蕩秋千,飛上落下,飄飄欲仙。更多的人們散布在芬芳的河邊草地,采花拾草,斗草比花;景色秀麗的郊野,沉醉于春光的游人奔逐游戲、流連忘返。上片四句景語似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細察之又針線綿密,此呼彼應。開篇詞人用一組對仗句突出描繪寒食節最引人注目的兩種游戲,并且突出兩個具有強烈動態的“競”字以及“并”字,渲染了熱烈的氣氛,留給人許多想象的余地。“芳洲”兩句視野展開,全景在目,由點到面,綜覽游春人群的活動。“暮”字暗下伏筆,巧妙交待時間的轉移,照應了上下片的自然過渡。
上片寫白日郊原,下片寫月夜庭院。換頭“行云”句承上啟下,結束上片郊游。“行云”,語意雙關,指天上浮云,也用宋玉《高唐賦》之典比喻游女。天上浮云飄逝,人間游女散盡,遠山逐漸沉入夜色。“已放笙歌池苑靜”,詞人由郊原返回庭院,家宴笙歌俱歇,歌兒舞女都已放散。夜深人定,池苑寧靜,正與上片的熱鬧繁喧形成鮮明對比。煞尾“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兩句,暗用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詩意,來扣住題面“寒食”兩字。庭下月光溶溶,清明如水,楊花飄舞其中,無聲無影。此情此景清幽寧靜,靜中有動,又從動中益見其靜,體現出詞人一片明澈的心境,此即周濟所謂“子野清出處、生脆處,味極雋永”(《宋四家詞選》)。
全詞上下片氣氛、畫面對比強烈。上片熱熱鬧鬧,下片謐靜清幽。但兩者又有機結合,統一于詞人的特殊心態: 既雅興不減當年,又畢竟不似當年;既有心追覓生命之歡愉,又終歸于心境之寧寂。讀上片,我們可以體會到老人對寒食民俗的贊美和欣賞;讀下片可以體會到在寒食靜夜的陶醉和安適。上下比較,下片之靜寫得更為細致、動情,用上片喧鬧作襯也顯得更為幽美動人,生動地體現了老詞人恬淡寧靜的心境。
這首詞又用了一個詞人喜愛的“影”字。張先自己比較推許“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和“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與此詞末兩句意境相仿。其實,“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句有月色的襯托,使“楊花過無影”的意境更具夢幻般朦朧的詩意,顯得更為出色。“花弄影”句以煉字見功力,“過無影”句以造境天然取勝。朱彝尊認為這兩句“在世所傳‘三影’之上”(《靜志居詩話》)是有見地的。
上一篇:散文·歐陽修文《朋黨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詞·張惠言詞《木蘭花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