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舜欽詩《淮中晚泊犢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詩寫的是作者春日舟行淮中的見聞感受。慶歷四年(1044),詩人因為“進奏院事件”而被削職為民,不久離開汴京前往蘇州定居而有淮水之行。他在《和淮上遇便風》中寫到此行的心情,說是:“浩蕩清淮天共流,長風萬里送歸舟。應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滄溟始自由。”除了表達避禍遠遁、追求自由的愿望外,詩中也反映出他對行船時的一路順風是很愜意的。《淮中晚泊犢頭》沒有寫日暖水靜、長風萬里的情景,寫的是淮上雨前景和雨中景,表現的是詩人胸懷的開闊和對自然風景的無限賞愛。
詩中展現出淮上不同空間、不同時間的自然景象,起連結作用的是舟行。隨著舟行,詩人不住地眺望淮上風光,一幅幅畫面映入眼簾,但詩人只是擷取他印象最深的畫面嵌入詩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二句即寫春雨來臨前淮上景象。“春陰垂野”,其境界之闊大,使人想到莊子講的“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但它不是直接寫云,是寫春日雨云初作形成的陰影。陰云籠罩原野,說明雨云彌漫天空,但云層還不是那么濃。這四個字的運用可能受到杜甫“星垂平野闊”(《旅夜書懷》)的啟發,但他是寫自己的感受,所以大筆一揮,便涂抹出一幅色彩濃淡適度的水墨畫。春陰垂野,天地間亮度不強,在這種背景映襯下岸上春草自然顯得青色可掬。
雖然整個背景是暗淡的,但不同的地方,光線強弱也不盡相同。當較強的光線沖破春陰下照大地時,便會出現“時有幽花一樹明”的景象。此句“時”、“明”二字用得好。前者有“時常”之意,見得詩人并不滿足春陰垂野、春草青青的單調景象,而在不斷搜尋春陰籠罩下的新奇之美,因而船行人移,他的視野也在不斷變換。后者則簡括地寫出了光照花樹、花樹皎然明朗的形象,不僅在春陰垂野的水墨畫中加了色彩、添了亮點,還傳達出了詩人捕捉到新奇之美后的愉悅之感和驚異神態。
詩的后二句是寫春雨晚來的河上景象和詩人近于曠放的性情,兩者在上聯都已略露端倪。其中春陰垂野無疑是滿川風雨將至的征候,而詩人“滿川風雨看潮生”,也可看作他白日探尋新奇之美的興致的延續。兩句詩所寫形象各具特點,前句中“晚泊”、“孤舟”、“古祠”,表現的是寂寞、孤單、荒涼,使人為之惆悵的境界,后句中“滿川”、“風雨”、“潮生”,表現的是豐富、熱鬧的場面,寫的是大自然力量的躍動和震動人心的境界。兩者相互補充,構成別具風彩的美。詩人在創造這種境界時,又很自然地將自己納入其中,寫出他和大自然的協調感,使得讀者容易把握住詩人情思流動的走向。
此詩除寫景生動、景中有人外,用字精當也是一個特色,“看”字即為一例。詩人善于并慣于用“看”字寫景抒情,比如“好往長吟處,霜天看怒潮”(《詩僧則暉求詩》),“刺棹窮蘆荻,無語看潮生”(《水調歌頭·瀟灑太湖岸》),“北軒吹涼開疏竹,臥看青天行白云”(《署中閑云》)皆是。這些句中的“看”字,都有開拓詩境、表現詩人心境的作用,本詩于“滿川”、“風雨”、“潮生”之間著一“看”字,不單指出了淮上風雨大作最引人注目者乃是春潮猛漲的壯觀場面,還能引發人聯系詩人的遭遇和性格去體味他此時面對風雨、潮生所萌發的內心感受。
劉克莊說此詩“極似韋蘇州”(《后村詩話》),是講它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相似。其實,二詩只是取景“極似”。說到詩的風格,韋詩雖有“春潮帶雨晚來急”這樣令人心神健旺的句子,但仍舊偏于柔婉;蘇詩雖也寫到青草幽花,卻近于豪放。個中原因,大抵二人性情不同所致。
上一篇:散文·龔自珍文《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張九齡詩《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