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歐陽修·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1】,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2】,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3】,忽奔騰而砰湃【4】,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5】。其觸于物也,錚錚【6】,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7】,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 明河在天【8】,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9】,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10】;其容清明,天高日晶【11】;其氣栗冽【12】,砭人肌骨【13】;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14】,佳木蔥蘢而可悅【15】,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16】。夫秋,刑官也【17】,于時為陰【18】; 又兵象也, 于行為金【19】。是謂天地之義氣, 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 春生秋買。故其在樂也, 商聲主西方之音 【20】, 夷則為七月之律【21】。商, 傷也, 物既老而悲傷; 夷, 戮也, 物過盛而當殺 【22】。
“嗟乎! 草木無情, 有時飄零。人為動物, 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 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 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 憂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23】, 黟然黑者為星星【24】。奈何以非金石之質, 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25】, 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 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26】,如助余之嘆息。
【注釋】
【1】 歐陽子: 作者自稱。
【2】 悚 (song) 然: 懼怕、吃驚的樣子。
【3】 淅瀝: 雨聲。蕭颯 (sa): 風聲。
【4】 砰湃 (peng pai): 同“澎湃”, 波濤聲。
【5】 驟至: 突然到來。
【6】 (cong) 錚 (zheng) 錚: 金屬器物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
【7】 銜枚: 銜: 用嘴含著。枚: 一種筷形小棒, 古時士兵行軍時含于口中以防喧嘩, 稱作“銜枚”。
【8】 明河: 指銀河。
【9】 噫嘻: 表示驚嘆的嘆詞。
【10】 霏: 云飛、煙氣飄散。斂: 收緊。云斂, 即云散。
【11】 日晶: 陽光燦爛。
【12】 栗冽 (lie): 寒冷。
【13】 砭 (bian): 針刺。
【14】 縟 (ru): 繁密、茂盛。
【15】 蔥蘢: 草木青翠茂盛。
【16】 余烈: 余威。
【17】 刑官, 即司寇, 執掌刑獄, 稱為秋官, 取其殺戮之意。
【18】于時為陰:用陰、陽二氣來配合四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19】于行為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四季相配,秋應屬金。
【20】商聲主西方之音:商聲屬于西方之音律、古代用宮、商、角、征、羽五聲來配合四時,商聲西方屬秋。
【21】夷則為七月之律: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代音樂分為十二律,夷屬第五律。律本為正音的器具,后來配于十二個月,以占氣候。
【22】殺:衰減。
【23】渥然:潤澤的樣子。渥然丹者,臉龐紅潤豐滿,比喻年輕力壯。槁木:枯木,比喻年老體衰。
【24】黝然:黑的樣子。星星:鬢發蒼白。
【25】戕(piang):傷害。
【26】唧唧:秋蟲叫聲。亦可作嘆息之聲。
【賞析】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古今悲秋之作,冷艷如百花,入目感懷,作者如林,又豈止宋玉一個?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千古名句,令人懷思。
人是富于情感的,能不感于物而動?“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是自然的,
潦水盡而空潭清,碧天高而愁云淡。涼秋,它以它的容顏感人。
西風呼號,鳴蛩悲切。涼秋,它以它的聲音動人。
聽見南來鴻雁的嘹唳,于是就產生了“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的心情。
絡緯聲聲,引起離婦的愁懷:“寒到身邊衣到了。”
多少志士,懷才不遇,瑟瑟秋風,登高作賦。
多少思婦,涼宵無眠,愁緒縷縷,聽窗外秋霖淅瀝。
多少詩人,潦倒窮愁,秋夜孤燈,狂歌當哭。
各人的地位、境況不同,而所感也就千差萬別,作為辭章,或以抒憤,或以寄愁,但因秋而感興則是一樣的。
“全家都在秋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這是黃仲則為個人窮愁而悲吟。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寫個人悲慘景況,但結尾數句,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懷,與英國偉大浪漫主義詩人雪萊《西風歌》的結句異曲而同工。
前邊, 談了感人的秋天, 談了因為秋天而寫出的感人的名文與詩句,這, 我僅僅拿它們作為一個小小序曲, 且讀凄凄切切感人肺腑的長歌——《秋聲賦》吧。
秋聲, 也是作者的心聲。寫秋聲可以直接寫個人親身感受, 也可以憑借想象去抒寫。姜白石著名的《齊天樂》詠蟋蟀詞, 就是用了“思婦無眠……夜涼獨自甚情緒?”“候館迎秋, 離宮吊月, 別有傷心無數”這樣一些典型的情景來打動人心的。這些情景卻非他個人所經受。《秋聲賦》則不然, 它是歐陽子憑他直接感受即興而作的。因此, 他寫得具體, 細致, 親切動人。使讀者如臨其境, 如聞其聲, 心內凄愴, 與之共鳴。
這篇賦, 一起頭, 寫歐陽子夜讀, 一句帶過, 即寫秋聲, 但不開門見山, 只說“聞有聲自西南來者”, 使筆有曲折, 耐人尋味。其實“西南來者”四字已經透露了消息, 又加“悚然而聽之, 曰:‘異哉!’”已使讀者有此聲不尋常之感了。接下去用了十一個排句, 一個又一個恰切而又新穎的比喻,一連串雙聲疊韻的詞句, 把秋聲狀寫得聲勢浩大, 撼人心靈。“錚錚,金鐵皆鳴; 又如赴敵之兵, 銜枚疾走, 不聞號令, 但聞人馬之行聲”的聲調, 夜驚的波濤, 驟至的風雨, 大軍赴敵銜枚疾走的氣勢, 真如韓潮蘇海, 一瀉千里! 其意氣之盛, 可謂既悲且壯! 這個起筆, 使我想到“西風歌”劈頭的一句:“啊, 獷野的西風……”
在有意設問的“此何聲也?”之后, 出現了與童子的幾句問答。如長江急浪過了三峽, 顯現出一片寬舒景象, 使人的情緒由張到弛。“星月皎潔,明河在天”, 一幅平靜而明媚的秋夜情景, 來到了讀者的眼前, 使我們從聽覺進入了視覺, 得到雙層美感享受。
當我們的作者帶著驚奇悲愴的感情, 明確地點出“此秋聲也”之后, 緊接著追問這秋聲:“胡為乎來哉!”這一問, 似乎有點奇突。尋思一下, 沒有這一問, 怎能引出下面那一套滔滔大議論來。這宏大的議論, 正是作者所以寫這篇賦的主意所在。下邊, 又以傳神之筆, 描繪了秋的顏色, 秋的形容, 秋的聲勢, 秋的意味。寫得十分精練, 十分美妙, 給“秋之為狀”作了一幅維妙維肖的寫照。寫了這幅秋的肖像, 是為了壯其“聲”, 這秋聲啊,“凄凄切切, 呼號奮發”, 浩蕩無際, 威力無敵, 豐草一聽到它的聲音, 立即為之色變, 嘉樹遭到它的襲擊, 便無邊落木蕭蕭下。秋天的這種殺氣騰騰;“摧敗零落”的威力,“乃一氣之余烈。”
我們讀到這里, 好似言已盡, 意已窮了。因為發揮已經盡致, 即使作者手中有一支生花妙筆, 也似乎難以為繼了。出人意外地, 用“夫秋”二字一提, 從感性推向了理性, 由具體描繪, 進入了理論的闡發, 柳暗花明,把讀者引入了另一種境地。從對秋聲的感受, 深入到人生的大問題上來。我們讀到這下半段,并沒有把作者傳染我們的悲秋之感放松下來。由于對人生的悲切感受,反而使我們沉入了嚴肅的幽思,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每個人對秋聲都有自己的感受,從這種感受中,表現出他對人生的態度。
李煜被俘以后,孤院鎖清秋,在“秋風院落蘚侵階”的時候,不禁悲吟:“秋風多,雨如和,窗外芭蕉兩三窠,夜涼人奈何!”表現出無限愁苦的情緒。
而烈士秋瑾在就義時卻高吟:“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個“愁”字,是滿含“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恨。
歷代騷人文士,悲秋者多,但描寫秋景使人氣壯神怡的也不是沒有。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使人讀了,有“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的氣概。更令人壯志奮發、心胸開張的是陸放翁的不同凡響的詩句:
“人言悲秋難為情,我喜枕上聞秋聲。
唾手便有擒胡興……,壯士撫劍精神生”。
“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
“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
身世不同,處境各異,對秋聲的感受自然也就兩樣,這樣心情自然會表露在他們的詩賦之中,無遁形,無遺聲。
再回到《秋聲賦》來吧。
前一大段,作者憑如椽大筆,已把秋聲狀寫得痛快淋漓,使我們同感共鳴,悲從中來。后半截。引喻取譬,把秋天比作肅殺的“刑官”,在時序上“為陰”;再比作“兵象”,五行之中屬“金”。接下去,感慨萬端,議論橫生。“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大自然對于萬物,是春生而秋實的。作者又引音樂與律呂作比例,說明,秋聲是西方的聲音,是悲傷的聲音;“律”中的“夷則”屬于“七月”,“夷”就是殺戮的意思。人間萬類,老了自然悲傷,過盛了,應該殺戮。從大自然規律中悟出了一番有關人生的大道理來,然后長嘆一聲,把滿腹憂憤,傾泄而出,令人悲哀,也令人沉思。
草木是無情的,秋聲一響,凋零殘敗,而人,這個萬物之靈呢,活在人世間,真是難呵,難呵,一百樣憂愁觸動他的心,一萬種事情勞損他的形體。內心的感傷,必定使精神受到影響,況且,追求一些個人力所不及的理想,為自己智力不能達到的情事,而憂心忡忡,這樣下去,等待你的是空茫與失望。弄得春紅的面色,變得槁木一般;黑絲化作白發一頭。人生在世,歲月幾何?身子不比金石,又何必與草木爭一時的榮華呢!想到這一些情況,你自然會覺得,人的衰頹是自我戕賊的結果,又何必一味去怨恨秋聲呢!
這篇 《秋聲賦》, 童年讀過, 至今還能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足見印象之深了。當年讀時, 只覺得它文采富麗, 聲調悅耳; 今日重讀, 了解了它深沉的意義, 欣賞它卓越的表現藝術, 進一步思考作者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
任何人讀罷這篇賦, 心中會興起一種悲凄之感, 不禁掩卷嘆息, 默然深思、發問: 這是一篇意味消沉、聲調凄切的悲秋之作嗎?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這怎樣解說呢?
看作品, 應當首先看人。
歐陽修是個什么樣的人?
從宋史他的傳記上看, 他是一個胸懷大志, 憂國憂民, 不畏強暴, 敢于斗爭的大政治家、文學家、詞客、詩人, 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挺身與“小人朋黨”作戰, 他勇敢直諫, 不避艱險, 屢遭貶抑而志氣不衰。謫居滁洲, 還寫出《醉翁亭記》那樣放達、樂觀的優美散文, 讀之令人心曠神怡。他官拜樞密副使, 參知政事, 地位顯赫而且知兵。象他這樣的達官貴人, 多半是安享榮華, 四時皆春, 秋聲入耳, 也會成為動聽的音樂, 詩韻的悠揚, 又悲從何來呢?而我們的歐陽子, 卻為什么因秋聲而大動其憂傷之情呢?
我竊以為, 他的憂傷, 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 而是有點先天下之憂的意味在。“思其力之所不及, 憂其智之所不能”, 是隱含著胸懷宏圖不得施展的意義。悲憂先存乎心中, 原非秋聲所致, 但秋聲一入耳, 因而生感,棖觸于懷的郁抑之情, 便噴薄而出。這篇賦, 表現了作者個人對秋聲的感受與感想, 但它也代表了舊時代正直的知識分子與有抱負的政治家們的情懷, 所以, 它是有典型意義的。
我對《秋聲賦》, 作如是觀。
這篇賦, 文彩聲調, 俱臻佳境, 由情入理, 層層逼進, 聯珠妙喻, 入耳動情。
賦中平添了一個童子, 粗看好似為了增添一點情趣, 細細品味, 則覺得這個小人物在開頭結尾兩次出現是為了以他的天真反襯主人翁的悲傷。你看,“童子莫對, 垂頭而睡”了, 足見這個未經人事的稚氣孩子, 并不識愁滋味, 而我們的歐陽子呢, 卻想入睡而不得, 只好愁聽“四壁蟲聲”, 增加個人的嘆息。
悲秋傷春, 人情難免。這, 不但因人的情況而不同, 也與社會性質,時代精神密切關聯。假使歐陽子生在今天, 我想, 他不會寫這樣一篇《秋聲賦》, 也許會作一篇《秋聲頌》的吧?
上一篇:《古文·秋聲賦》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