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實居·夜雪》原文賞析
斗室香添小篆煙,一燈靜對似枯禪。忽驚夜半寒浸骨,流水無聲山皓然。
這是一首即興偶成之作。它惟妙惟肖地刻畫出詩人在雪夜的感受和夜雪的神情。首二句寫的是一個充滿溫馨氣氛的小房間,房間里充滿熏香的氣息,空中彌散著裊裊有如篆書的香煙。房間里坐著一個不眠的人,他對著一盞燈,擁裘而坐。“似枯禪”,當然不是真的進入禪定,而是那姿態(tài)表情像煞。詩人沒有交待這是個什么房間,也沒有交待他干什么——因為這對于“夜雪”主題無關緊要。你可以想象這是一間書屋,屋中人焚香夜坐,是雪夜用功,或者是“雪夜讀禁書”,總之他神情專注,心無旁騖,忘記了身外的一切,忘記了冬夜的嚴寒。
這兩句首先刻畫出一種忘情的境界,對突出下兩句“忽驚”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屋中人先就對天氣很在乎,也便沒有后來的驚奇感了。“夜雪”在這一點上和春雨一樣,是隨風潛入夜,漸積而無聲。所以詩中主人公很久都沒有發(fā)覺天降大雪。直到夜半雪積甚多,氣溫驟降,令人不可禁當,他這才猛地打了個寒噤,覺得有點不對。推窗一看,對面的山峰白得耀眼,而門前的溪水已沒有流水的聲音。“忽驚夜半寒浸骨,流水無聲山皓然”二句之妙,在于寫出雪夜的真切感受。“忽驚”云云,見得夜雪之來,神不知鬼不覺。“夜半”是一夜中氣溫最低的時候,積雪大都發(fā)生在半夜后,所以也才有“寒浸骨”之感。“流水無聲山皓然”寫出一個新鮮的發(fā)現(xiàn),可見入夜以前門前溪流有聲,而對面的山頭無雪,所以才叫詩人驚訝,“無聲”二字不僅見得出溪凍斷流,而且也酷肖夜雪和雪夜的靜穆的神韻。
唐韋應物《休日訪人不遇》有“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的名句,與此詩末二句異曲同工。故沈德潛評比詩云: “不明點雪,讀末句神于賦雪矣。左司(韋應物) ‘門對寒流’ 之后復見此詩。” (《清詩別裁集》)
上一篇:古詩《沈德潛·夏日述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大小米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