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宮·塞鴻秋
鄭光祖
門前五柳侵江路,莊兒緊靠著白蘋渡。除彭澤縣令無心做,淵明老子達時務。頻將濁酒沽,識破興亡數。醉時節笑捻著黃花去。
這首曲子通過舉借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彭澤縣令、隱居“五柳”山莊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陶淵明那種隱居生活的強烈向往,流露出對陶淵明清高曠達的品格的仰慕之情。
首兩句勾勒出一幅水鄉農家空明淡雅的畫圖,給人以恬淡閑適、與世無爭的感受,也為下文制造了曠達的氣氛。“五柳”一詞,不僅是寫景,更主要是為了切合題旨,陶潛自號“五柳先生”。
緊接下文又是一組倒裝句子,如按意義順序的排列應為: “淵明老子達時務,識破興亡數。除彭澤縣令無心做,頻將濁酒沽。醉時節笑捻著黃花去。”
一個看破塵世污濁,縱情詩酒的山林隱士,在盡情暢飲之后,步履踉蹌地徘徊于風清柳綠的江岸路上,濁酒入腹,詩從口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臉上泛起了得意的笑容,隨手摘下一朵菊花……
作者與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特征有不少相似之處。他們二人分別生活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黑暗的時代。作者“為人方直”,更不愿賣身求榮,要解脫現實社會給予的痛苦,只有逃避現實——隱居這一條路。
這兩人時代相似,際遇相似,個性相似,所不同的是陶淵明終于“歸去來”,隱居了,而鄭光祖卻只能以詞曲發泄對隱居的向往之情,這種向往,實則是對元代黑暗統治的憤恨與強烈控訴,也是對一種理想社會的向往。
上一篇:正宮·塞鴻秋無題·薛昂夫|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正宮·小梁州失題五首(之五)·貫云石|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