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楚歸晉知罃
(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1】, 以求知罃【2】。于是荀首佐中軍矣【3】, 故楚人許之。
王

【注釋】
【1】谷臣:楚莊王的兒子,被囚在晉。連尹:楚官名。襄老:楚臣,邲之戰時被晉射死。
【2】知罃:又稱荀罃,晉楚邲之戰被楚俘虜,
【3】荀首:即知莊子,晉卿,知罃的父親。荀,姓;首,名;知,封邑;莊子,死后謚號。佐中軍:中軍的副職。
【4】王:指楚共王,前613—前519年在位。
【5】馘(guo):割取耳朵,古以割取敵人左耳記功。俘馘:俘虜。
【6】釁鼓:古代的一種祭禮,殺牲(牛、羊、豬)將其血涂在鼓上。這里是說殺死他。
【7】紓:緩和、解除。
【8】懲:抑止。忿:怒氣、怨恨。宥:寬恕、赦免。
【9】累囚:被捆綁起來的俘虜。
【10】不谷: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
【11】累臣:這是知罃自稱,意為被俘虜的臣子。歸骨于晉:骨頭能回到晉國。意即能活著回到晉國。
【12】 外臣: 一國的臣子對他國國君自稱外臣。
【13】 戮于宗: 執行家法, 在宗族內處死。
【14】 宗職: 家族世襲的官職。
【15】 帥: 同“率”。偏師: 副師、副將所屬的軍隊。這里是客氣話。修: 治理。封疆: 邊界。修封疆, 指保衛邊疆。
【16】 執事: 辦事人員。這也是客氣話, 實指楚王。
【17】 違: 躲避。
【18】 致死: 效死, 貢獻生命。
【19】 以盡臣禮: 這個“臣禮”是對晉君, 不是對楚王,知罃的意思是: 忠晉即所以報楚。
【20】 禮: 禮儀。
【賞析】
公元前597年, 晉楚邲之戰時, 楚國的大將熊負羈俘虜了晉國下軍大夫荀首的兒子知罃, 荀首率領下軍回戰, 射死了楚國連尹襄老, 搶奪了他的尸體, 射中了楚共王之子公子谷臣, 并且俘虜了他, 可是知罃已經搶不回來了。
八年之后 (前589), 晉國要求與楚國交換戰俘, 用公子谷臣和襄老的尸體換回知罃。當時齊晉鞌之戰剛剛結束, 齊國戰敗, 又回到了中原諸侯的聯盟中, 而與晉國在邲之戰中打勝的楚莊王已在公元前591年去世, 新國君楚共王年紀輕, 即位才三年。晉國氣焰正盛, 于是就想把知罃要回去。楚共王考慮到知罃的父親荀首已經擔任中軍的副統帥, 為了籠絡他, 所以同意了。
文章的主要部分是楚共王和知罃的問答錄, 兩人一是堂堂的大國之君, 一是戰敗被俘的楚囚, 一問一答頗耐人尋味。
楚王在即將釋放知罃時問:“你恐怕會怨恨我吧?”楚王這樣問是因為知罃畢竟在楚國作了八年戰俘, 飽嘗了階下囚的滋味。知罃回答說:“兩國交戰, 我沒有才能, 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 因而當了俘虜。您沒有把我殺掉, 使我能夠回到晉國去受刑, 這是您對我的恩惠。我實在是沒有才能,還敢怨恨誰呢?”表示自己對楚王沒有什么可以報怨的。
楚王接著問:“那么, 你感激我嗎?”知罃回答:“兩國交戰, 都是為了謀求各自國家的利益, 解除百姓的苦難, 現在雙方克制了自己的憤怒, 互相達成諒解。雙方釋放戰俘, 以結成友好關系。兩國締結友好關系, 本來不是為了我個人, 我感激誰呢?”楚王滿想釋放知罃會換來他的感激, 但知罃把國事與私情分開, 明確表示并不因此而對楚王感恩戴德。
楚王繼續問:“你回到晉國, 將怎樣報答我呢?”這句話, 才是楚王真正要問的。知罃回答:“我不能擔當怨楚之名,您也不能擔當施德之名。我們之間既無怨恨,又無施德,我不知道為什么要報答。”知罃的回答是無德無怨,所以無以報答。這種回答當然不能使楚王滿意。
楚王進一步追問:“雖然這樣,你一定要告訴我如何報答。”知罃回答:“托您的福,使我這系囚的臣子能夠歸骨晉國,如果我國的國君把我殺死,我就是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由于您的恩惠,我國國君不懲罰我,把我賜給你的外臣荀首;荀首請示我們的國君后,使我在宗族內受到懲罰,我就是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得不到我們國君賜我以死的允許,還是叫我繼承世襲的官位,依次輪到我擔任晉國的軍職,率領一部分軍隊去保衛邊疆,那時我即使遇上了您,也不會回避。我將竭盡全力作戰,直到獻出自己的生命,沒有別的想法,以此來盡到我做臣子的禮節,這就是我用來報答您的。”
在得到知罃這一回答后,楚共王感慨地說:“晉國,還是不能和它爭雄。”于是給知罃舉行隆重的禮儀,送他回去。
楚共王同意放回知罃,是因為“荀首佐中軍矣”,這是明顯的以公事作私情。在這種情形下,所以楚共王從私情出發,要知罃說出如何報答他。知罃回答時,則特地撇開私情,一切由公心說開,而且每次回答都以重本國利益同時不失鄰好為原則,措辭得當,答對得體。
《楚歸晉知罃》全文基本上是對話體,行文活脫生動,毫無呆滯之氣。文章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將楚共王和知罃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楚共王處于國君的地位,又自認為有恩于知罃,故步步緊逼:“子其怨我乎?”“然則德我乎?”“子歸何以報我?”反映了楚王居高臨下的口氣,活畫出了楚王的神態。在連續三次問話都沒有得到滿意回答的情況下,楚王仍然不肯善罷干休:“雖然,必告不谷。”這簡直是強人所難,蠻不講理了。楚王與知罃的對話,雙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楚王是堂堂大國之君, 自認為有恩于人,而知罃人身還沒有得到自由,是生殺予奪的命運仍然掌握在別人手中的楚囚。
楚王句句逼入,知罃卻句句撇開,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知罃避免正面回答楚王提出的“怨我”“德我”“報我”三個問題,對楚王“怨我”的詢問,知罃答以“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答話作自責,撇開了怨字,十分巧妙。對楚王“德我”的詢問,知罃答以“兩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答話作與個人私事不相干,撇開德字,十分機智。對楚王“報我”的詢問,知罃根據上面兩次回答,歸納出“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臣無怨,君無德,分剖得一清二楚,真是妙語連珠,令人稱賞不已。
知罃對楚王的回答表面上從容謙恭,平心靜氣,絕無用語過火、譴詞過直、態度過硬之弊, 而話語骨子里柔中帶剛, 暗藏鋒芒, 極為有力, 具有而不晦、顯而不露的特色, 知罃說自己時, 用“不才”; 說到父親時,用“君之外臣首”, 說到國君時, 用“寡君”; 稱楚王用“執事”, 表示自己不敢和楚王對話, 而只能和楚王手下的人說話; 稱自己率領的軍隊為“偏師”, 表示不敢炫耀軍隊的武威。知罃在談到自己即將被釋放時, 用“執事不以釁鼓, 使歸即

知罃雖為階下囚, 但身陷囹圄之時仍然不忘國家, 以國家利益為重,在大國之君與階下囚不平等的對話中, 要做到這點是需要勇氣的, 因為畢竟命運還攥在人家手里。但知罃不肯以個人私事損害國家利益, 耿耿忠心令人欽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楚王說:“晉未可與爭!”楚國本來是晉國的爭霸對手, 有知罃這等人物在, 恐怕楚國仍不能與晉國爭鋒。
知罃以后表現果然不俗, 他回國后一直為國出力, 后接替韓厥執政,做了中軍主帥, 輔佐晉悼公立下汗馬功勞。吳曾祺在《左傳菁華錄》中評注說:“荀罃當晉悼之世, 佐霸有功, 故其氣宇亦與庸庸者不同, 其對楚子之言, 凜凜生氣, 與公子重耳告楚成王相似。”此是至當的分析。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柳宗元·梓人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方苞·武季子哀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