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戚繼光詩《登舍身臺》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向來曾作舍身歌,今日登臨意若何? 指點封疆余獨感,蕭疏鬢發為誰皤! 劍分胡餅從人后,手掬流泉已自多。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
(據光緒刊《明戚武毅公止止堂集》,下同)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登州(今屬山東省蓬萊縣)人。他是明代抗倭名將,又是愛國詩人。《明史》本傳說:“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止止堂集序》說戚繼光“秉鷹揚之氣,抱死綏之志……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故其文閎壯可追乎古,其聲慷慨自乎律也”。可見其教養和氣質加上戎馬生涯,構成其詩的愛國內容和豪邁風格。
詩的抒情方式有多種,或含蓄,以達到“余味曲包”(見《文心雕龍·隱秀》),或直率,以達到“自然英旨”(見鐘嶸《詩品序》)。戚繼光的《登舍身臺》詩,屬于后者。鐘嶸指出寫抒情詩無需用典,只需“直尋”,他列舉了許多名句后說:“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補假”,是借用典故;“直尋”,則強調詩人直接去表現自己對外物的真摯感受之情。劉勰在《文心雕龍·養氣》篇中也提出“率志委和”的觀點,這就是指創作過程一種直接抒寫胸懷的自然態度。梁啟超在《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中把“直率”的抒情,稱為“奔迸的表情法”,并指出:“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語句和生命是迸合為一。這種生命,是要親歷其境的人自己創造。”這些論述是對直率表情法的特征作了具體的闡發。直率表情法的審美效果,與含蓄的表情法有所不同,含蓄法以“弦外之音”去啟人想像和聯想,以產生回味無窮的意蘊;直率法則是以濃烈情感的奔迸來感染人,使人心靈受震撼而產生共鳴。一般愛國將領,由于激情奔涌,其詩多用直率法,戚繼光亦然。《柳亭詩話》云:“戚少保南塘武功將略,垂諸史冊,而偶為吟詠,亦超放自如。”所謂“超放自如”即道出其詩是由內心激情直率而自然奔瀉的結晶。
《登舍身臺》一詩,是戚繼光在薊州時登臺有感,直抒為國獻身的情志,并對只圖享樂、不顧國家的權貴進行譴責。“舍身臺”可能是作者托名寓意,并非實指。《止止堂集》在此詩題目下有說明:“臺在邊墻絕頂,貫繩而進,日昃餒甚,入山戍買胡餅啖之,賦此。”《明史》本傳記載: 戚繼光守薊州時,曾巡視塞上,建議在邊墻建臺,“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量具備”。可見所謂“舍身臺”,大概指此邊墻所筑之臺。由于其一生“抱死綏之志”,因此以“舍身”名之,以寓其意。
詩的開頭兩句以詰問起,顯得突兀剛勁。“向來曾作舍身歌”并非實指,而是表明作者一向為國舍身的豪情壯志。而今登上舍身臺意緒又如何呢?“向來”的情志與“而今”的意緒,應是一致的,但卻發出了“意若何”的詰問,是有其意蘊的: 一是反躬自問,自己決心為國舍身,可是得到的是什么呢? 一是對人詰責,自己與戰士們不怕犧牲、不畏辛勞衛國守邊,而朝廷與權貴們又在干什么呢?“指點”與“蕭疏”兩句,把前兩句隱含的答案加以挑明: 自己在此鎮守邊疆,留下的只是獨自黯然神傷,心力交瘁,頭發掉落,兩鬢斑白,這一切又是為了什么! 這是對前面郁結的不平之氣進行直率的袒露。“劍分”與“手掬”兩句,進一步揭示詩人為國辛勞的情景和崇高品質: 肚子餓了得到的燒餅先分給守邊戰士吃,自己常常手捧泉水聊為充饑。雖然詩題下說“餓甚”而“買胡餅啖之”,但不能以此把詩句坐實,此處是以典型事例來描繪詩人關心戰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情志。據《明史》載: 戚繼光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要求各級將官要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一次“浙兵三千至郊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動,邊軍大駭,自是始知軍令”。地方士紳請戚繼光進屋暫避雨,他婉言謝絕,堅持和士兵站在一起淋雨。因此這兩句詩正是詩人平日思想行為的藝術概括和典型表現,其意義之深、感人之烈在于此。以上六句,直率抒發詩人的情志,由抽象到具體步步深入揭示作者作為一個將官與守邊戰士同甘共苦、舍身衛國的崇高品質,可謂層層蓄勢,作好鋪墊,為最后一轉、正反對比而加深感情力度。“回首朱門歌舞地,尊前列鼎問調和。”看看那些權貴們,沉迷歌舞歡樂,享受佳肴美味,置國家安危于不顧,能不使人發義憤嗎?忿懣之情溢于言表,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上一篇:散文·姚鼐文《登泰山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謝翱文《登西臺慟哭記》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