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陶
風(fēng)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應(yīng)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君山在洞庭湖中。相傳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二妃趕到洞庭,淚灑九嶷,后投湘水而死,成為湘水之神,俗稱湘君。《水經(jīng)注》說:二妃“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而君山為“湘君之所游處,故曰君山”。
洞庭湖煙波浩淼,氣象萬千。有時氣蒸云夢,波撼岳陽;有時則風(fēng)波不動,湖水悠悠。詩人來游洞庭時,正逢上一個絕好的天氣,潭面無風(fēng),湖平如鏡,唯君山山影倒映湖中,又深又重,故曰“風(fēng)波不動影沉沉”。“影沉沉”三字落筆擒題,是“題君山”從山影切入,構(gòu)想新穎。二句“碧色”為湖水顏色;“翠色”是君山倒影之色。詩人觀察十分細(xì)致,碧綠色的湖水不及青翠的山影深重,既補(bǔ)足首句“沉沉”,又順手將水色引入作比,不僅使湖光山色相互輝映,且以“全無”二字突出了君山山色之為水色所不及。見得君山是主,湖水為賓,以湖光襯山色,進(jìn)一步扣緊了題意。張說《送梁六》云:“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這是從岳陽遠(yuǎn)望君山。劉禹錫《望洞庭》也是“遙望洞庭山水翠”。兩詩均自湖岸遠(yuǎn)眺君山。而雍陶之“題”君山,則是身處君山之中,所以能近見“碧色全無翠色深”的佳境。
三、四句將湘君的神話傳說融入洞庭的湖光山色之中,設(shè)想十分奇特。《事物紺珠》云,君山“狀如十二螺髻”。原來唐代仕女好結(jié)發(fā)為髻,形似螺殼,為名螺髻。詩人站在君山之上,俯視山形倒影,水底峰巒縹緲,其狀如螺殼旋疊,正像女子的螺髻一般。詩人由此而聯(lián)想到神話傳說中的湘君,得到了靈感:這君山莫不是湘君梳洗的地方?你看水中的倒影,不就是她鏡中的青黛螺髻嗎?于是湖光山影幻化成美麗的仙境:沉靜的君山,是湘君的儀態(tài);青翠的山色,是湘君的容姿;環(huán)疊的峰巒,是湘君的螺髻。山乎,人乎;人乎,仙乎;水乎;鏡乎?詩人把美麗的神話傳說同君山的優(yōu)美景色融合為一,極盡空靈縹緲之致。稍后的皮日休就從這里受到啟發(fā),獲得了靈秀之句:“似將青螺髻,撒入明月中”(《縹緲峰》)。
上一篇:崔國輔《魏宮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商隱《夕陽樓》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