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錢大昕詩《村中記所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小小茅檐曲曲籬,墻欹聊借石頭搘。日高編箔烘煙葉,雨歇攜耞打豆萁。香稻已催千頃割,殘荷猶見一枝垂。由來氣候山中別,試補豳風七月詩。
(據四部叢刊本《潛研堂詩集》,下同)
錢大昕,字曉徵,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嘉定人。他生于雍正六年,卒于嘉慶九年。時當“乾嘉盛世”,這個時代孕育了包括錢大昕在內的一大批學者,而錢大昕他們也為這個時代提供了不少前人所沒有提供的東西。錢大昕一生仕途順利,歷官編修,擢右春坊左贊善,遷侍讀、侍講,先后充《一統志》、《三通》纂修官。乾隆三十八年,擢詹事府少詹事。五十歲以后,主講鐘山書院、婁東書院、紫陽書院。
錢大昕是著名學者、詩人。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和貢獻,是在經學、史學方面。在“乾嘉學派”中他屬于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在文學方面,他年輕時就“以辭章名。沈德潛《吳中七詩選》,大昕居一。”(《清史稿》本傳)以后,有志于經史之學,不欲專為詩人,走上了經學考據的道理。但在長期與文士的交游活動中,仍時時以詩作相酬唱。
乾隆二十七年(1762),錢大昕三十五歲,在翰林院侍讀任。這年五月,他奉命充湖南鄉試正考官,離京南行,經湖北武昌,入咸寧縣,時值舊歷七月中旬,初秋節候。詩人行經山間村野,為所見農家景象、新秋物候所感,寫了《村中記所見》抒懷。
詩寫農村小景。低小的茅屋,彎曲的籬笆,欹斜的墻,依靠石頭支撐著,一起兩句寫出山村農家屋舍的簡陋。頷聯寫村農勞動情景: 太陽高照,農民在編織竹席烘烤煙葉;雨歇天晴,村婦們手攜連枷拍打豆萁。寫出在和平環境里農民安居樂業的情狀。頸聯通過田野村邊風物的描寫,顯示農村豐收、田家富庶和村居的靜謐。千頃香稻,已經成熟,正在催人收割;一枝殘荷,垂著池面,依戀著池水不愿遽爾逝去。結語說: 山中村野氣候,從來就與城里市朝不同,別有風味。我要為它補寫《豳風·七月》詩來歌詠當代的田家生活。
在中國詩歌史上,寫田家生活或田園風光的詩,歷來與作者的仕途相關聯,其中許多作品出于仕途坎坷的士大夫之手。詩中或寫安謐恬淡的田園生活,摻著詩人政治失意、棄世歸田、悠閑自得之情;或寫田家勞動辛苦、生活貧困,寄寓詩人對農民苦難的同情。此詩所寫的農村景象,茅檐、曲籬、欹墻,表現田家生活環境的簡樸;烘煙葉、打豆萁,寫農民的體力勞動,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基調是歡快的。千頃香稻催割,更洋溢著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詩尾所說要補寫《豳風·七月》詩,意思是要寫詩歌詠田家,歌頌當今盛世。這種歌頌盛世的農村的意想,出于仕途得意的中朝大官,是十分自然的。
此詩語言質樸自然,風格清新。前六句詩純系寫實,即詩題中的村中“所見”,似農村風光的紀錄片。先映示茅檐、籬笆、欹墻等農舍,再展視室外場地上烘煙葉、打豆萁的忙碌景象,再把視野擴大到香稻千頃的廣闊田野,然后收回視線,見村邊池塘,殘荷一枝??臻g上由近及遠,逐層擴展延伸,再由遠到近,收縮畫面。末二句為詩人的感受和意想。這詩描述“士俗”表現“山水之明秀,民物之繁庶”,詩中雖沒有樂業富庶一類字眼,而農民安居樂業、民物富庶的圖景,如在目前。
上一篇:散文·王安石文《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查慎行詩《村家四月詞》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