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
(唐)黃滔
匹馬蕭蕭去不前①,平蕪千里見窮邊②。
關山色死秋深日,鼓角聲沉霜重天。
荒骨或銜殘鐵露③,驚風時掠暮沙旋④。
隴頭冤氣無歸處,化作陰云飛杳然⑤。
【作者簡介】
黃滔(生卒年不詳),唐末詩人。字文江,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擢進士第。光化中,除四門博士,尋遷監察御史里行,充威武軍節度推官。著有詩文集十五卷,《全唐詩》編其詩三卷。
【詞語簡注】
①蕭蕭:象聲詞,形容馬叫聲或風叫聲。
②平蕪:平坦而荒蕪的土地。
③荒骨:荒野里暴露的白骨。殘鐵:指刀、劍、戈、矛之類的殘留兵器。
④暮沙:傍晚時分的沙土。
⑤杳然:杳(音yǎo),杳然無蹤,形容沉寂、深遠,在此引申為遙遠得不見蹤影。
【內容簡析】
本詩是唐末詩人黃滔所作的一首反映邊塞生活的優秀詩作。
全詩起句,即寫匹馬單人行走在邊塞路途上的情景:匹馬蕭蕭,欲去不前,邊塞千里,荒蕪連綿,難以窮盡。這兩句意境開闊,頗有盛唐邊塞詩風韻。三、四句頷聯,寫邊地深秋時節的景象:關山蒼茫,秋日深深,花草的各種顏色均已枯死,給人以無限的凄涼之感;而那些邊關之上的鼓角,也聲聲沉寂,寒霜濃重,包裹了天地,又給人以無盡的肅殺之感。五、六句頸聯,體現了詩人較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千里邊塞之上,荒野里白骨森森,有的還露出手中執掌的兵器殘鐵;而天空中驟然掠起的狂風,時時卷起暮色之中的沙土。這兩句突出表現了邊地特有的戰爭景象,令人印象深刻。詩的結尾兩句,詩人的視覺移步換形,由地入天,寫六盤山頭上,戰死者的冤氣無處歸依,化作了片片陰云,郁結在山頂之上的天空中,隨著游云飛向杳然無蹤的太空。
全詩抓住邊塞的景物特征,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景,意境開闊,風格剛健,情景交融,情深意遠,是晚唐時期難得的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
上一篇:(漢)張衡《四 愁 詩(節選)》六盤山詩詞賞析
下一篇:(唐)張仲素《塞下曲五首(選一)》六盤山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