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這首詩緊承前一首,詩人開始從對“中秋月”自身的觀照轉移到了對其生活空間的認真思考。
首句實寫中秋月初出時情景。“魄”,本指月亮初出或即將沉沒時的微光,這里當具體指代月亮。詩人在“魄”前著一“圓”字,具體寫出了“中秋月”的形態特征。“寒空”的“寒”字可有兩層含義:(1)時令進入中秋,入夜后身感清寒;(2)夜空幽藍,觀其色而轉生一種清冷之感。以上四字可說已將“中秋月”寫盡。作品在“圓魄”和“寒空”之間嵌一“上”字,不僅使句式轉向完整,而且由此還產生了多重意義:既生動描繪了中秋月初上時生動形態,暗示了賞月具體時間,同時也使“圓魄”和“寒空”發生了一種直接聯系,使人感受到一種月光劃破“寒空”后特有的心理愉悅。這種心緒無疑是作為封建士大夫的李嶠及其周圍一班官僚們志得意滿心理在特定環境下的自然流露。
然而詩人胸襟抱負畢竟要遠遠高出于他的許多同僚們。次句由首句引出一句古謠諺;妙在又未直接引用,而是活用其意,使之成為詩歌整體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北宋蘇軾詩云:“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中秋月寄子由》)這不僅說明早在蘇軾之前就流傳著中秋月萬里陰晴皆同的謠諺,而且也可看出詩人用典的老道。此處只是特指其中晴朗一面,而且還涵納了特定情境下與詩人屬于同一圈子中人共同的心理定勢,即認為此時此刻,“四海”之內所有人等一定也會和他們一樣心情快愉,懷著一種雅興欣賞中秋明月。這是一種明顯的階級偏見;詩人卻故意不置可否,從而給人以高潮到來之前的平靜感覺。
三、四兩句逆接前意,一個反詰句如奇峰之突起,問得不同流俗而又順乎情理。“安知”。怎么知道;“不有”,即沒有。它既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復雜萬象的深刻思辨,也表述了對實際存在的貧富不均和由此而來的苦樂徑庭現狀的直觀認識。然而這些認識不是直白地推到讀者面前,而是故設疑竇,讓讀者于反復思考中接受其觀點。
這是一首具有哲理意味的詩;然而卻能寓其理于一組對比鮮明、富有象征意義的表象之中。細味全詩,其“圓魄”顯然含有和平、安定、幸福深意,而其“風”“雨”則明顯象征著動亂、痛苦和災難。雖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立場所限,詩人對其社會不可能真正站在人民立場上進行本質穿透,但其通過“和平、安定、幸福”的表面現象和局部事實卻能深察到“動亂、痛苦、災難”的社會本相和全局事態,又不能不說是一種哲人的聰睿;而其寓深刻哲理于高度具象的藝術形式之中和融景、情、理為一體的鮮明藝術特征則又決定了這是一首真正的藝術佳品。
上一篇:李端《拜新月》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韋應物《懷瑯琊山深標二釋》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