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佚名·奉使來謠》原文賞析
奉使來時,驚天動地; 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
至正五年(1345),元順帝派遣官吏宣撫諸道,慰問人民疾苦。然而,此舉不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反而使官吏假宣撫之名,行擾民之實。百姓怨憤,作謠以諷。
“奉使” 即指皇帝欽差。欽差大臣到地方去,因狐假虎威而派頭極大,往往造成地方上的轟動。這就是“奉使來時,驚天動地”。一時間,地方上的貪官污吏不免心驚膽戰,而一些善良的百姓也會充滿希望,乃至準備鳴冤叫屈。殊不知這欽差一到,就被地方官吏團團圍繞,做手腳的做手腳,使銀兩的使銀兩,常言道“官官相衛”,千古以來有幾個鐵面無私的包拯?所以那欽差空手而來,滿載而歸,百姓卻大遭坑害。要是遞過狀子的,可結下禍胎了。所以 “奉使去時,烏天黑地”。欽差一走,地方上的貪官污吏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從此故態復萌,乃至變本加厲,以為可以撈回損失,“官吏都歡天喜地”。他們在加緊搜刮的同時,對于百姓中表示過不滿的“刁民”,不免還要加以清算,于是百姓只好“啼天哭地”了。
此謠雖短,內容卻十分現實而且深刻,生動地再現了欽差大臣來去前前后后地方上搬演的鬧劇,包容是很大的。而其手法也別致,那便是巧妙運用了一組有復疊的嵌字格的熟語:“驚天動地”、“烏天黑地”、“歡天喜地”、“啼天哭地”。而嵌用“天”“地”二則的熟語,一般都意在極度夸張被嵌用的形容詞和動詞(烏黑、歡喜、驚動、啼哭)。“每種藝術都用一種媒介,都有一個規范,駕馭媒介和牽就規范在起始時都有若干困難。但是藝術的樂趣就在征服這種困難之外還有余裕,還能帶幾分游戲態度任意縱橫揮掃,使作品顯得逸趣橫生。”“比如中國民眾游戲中的三棒鼓、拉戲胡琴、相聲、口技、拳術之類,所以令人驚贊的都是那一副嫻熟生動、游戲自如的手腕。在詩歌方面,這種生于余裕的游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分,在民俗歌謠中這個成分尤其明顯。”(朱光潛《詩論》)《奉使來謠》這首元代民歌,正是在實施諷刺的同時,充分表現了作者的一種民間的機智。
上一篇:古詩《高攀龍·夜步》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葉燮·客發苕溪》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