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雜劇·葉小紈《鴛鴦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蕙上)抱瑟齊門嘆數奇,高山流水幾人知。千金若有良工在,不鑄鐘期卻鑄誰?小生蕙茝香。今日是八月中秋,當此天雨,好凄涼人也。記得去年與文琴、飛玖二人相聚,不覺又是一年也。
【正宮·端正好】憶當年,三更后,涼風細、金粟香浮。滿簾花影明如晝,碧月青天瘦。
【滾繡球】那時節談未休,賦秋風相和酬,步瑤階露沾羅袖,望河漢夜色悠悠。思前兩淚流,今宵幾處愁,何處是鳳凰臺也?亂紛紛遙峰遠岫,日月好是疾波,急攘攘夜壑藏舟。何緣別信風中絮,可嘆相逢水上漚,只影停眸。
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咳,聽窗楞上淅淅颯颯的響,正是夜雨空階,秋燈瘦影,是咱讀書人消受也。
【叨叨令】今夜瀟瀟暮雨窗間逗,直恁的凄凄戚戚添僝僽,一弄兒人聲寂寂秋聲驟,猛憶的山林有約成虛負。又一年過了也么哥,又一年過了也么哥,可憐殺紅塵滾滾還如舊。
此時怎得昭、瓊二人到來,攀今吊古,還可消解幾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脫布衫】雨絲絲難系離愁,倩西風吹盡離愁。欲待訴知音何處有,訴青天怕天消瘦。
我想去年通宵之談,多成話柄。
【小梁州】大都來浪語閑言一筆勾,難想難求。多做了疏林木落響嗖嗖,休回首,潘鬢不禁秋。
【幺】聽瀟瀟敗葉將窗叩,銀燈黯冷淡香篝。雨不休,風還又,恰天香時候,可正是風雨替花愁。
【上小樓】這雨呵零落梧桐,凄迷楊柳。兩般兒魂顛夢倒,攪碎人心,搖曳簾幬。轉無聊,成拖逗,忘憂惟酒,耐酒醒愁懷依舊。
雨看看下得大了。
【幺】怎不教相如病,宋玉愁?這雨呵淋漓敗葉,灑潤枯條,涌滿芳洲。不免推窗試觀雨色,欲待倩鱗游,問故人安否,怎奈驟彌漫做一江洪溜。
【煞尾】本待學翻書釋悶消寒漏,卻教我對景無言憶舊游。則被那鐵馬兒聲嘶半,怪殺啼蛩四壁啾,一盞孤燈兀自留,香霧濛濛籠畫幬。玉漏迢迢二更后,一夜西風已涼透,細雨絲絲如重九,蕉柳蕭蕭不耐秋。
我可也斷腸還從春去后,那其間更比這往日的凄涼今最陡。
該劇作于小紈20歲左右。起因為其妹小鸞崇禎五年 (1632) 在婚前突然病逝,年僅十七; 不過兩月,姊紈紈亦離世,小紈悲痛萬分,撰此雜劇以寄托對手足的懷念。劇凡四出一楔子。題目正名為 “三仙子吟賞鳳凰臺,呂真人點破鴛鴦夢”。述西王母侍女文琴、上元夫人侍女飛玖、碧霞元君侍女茝香三人指笠澤為盟,結為兄弟。湖神告發其凡心已動,被貶塵寰。十幾年后,書生蕙百芳(字茝香),獨自一人來到湖畔,想自己年已弱冠,功名未遂,心中郁悶,不覺倚石睡去。夢中見高臺巍聳,境界異常,臺下池中有一并蒂蓮花十分嬌艷,一對鴛鴦游戲于蓮葉之間。猛然,一陣疾風將并蒂蓮花吹折,驚得鴛鴦沖天飛去,只有斷紅零葉漂浮于碧池之中。茝香驚醒,抬眼望去,見前面不遠處果有高臺一座,上有 “鳳凰臺” 三字。他登上高臺,見有二人攜手走來。互通姓名之后,知年長的叫昭綦成 (字文琴),幼名瓊龍雕(字飛玖),三人一見如故,遂結為兄弟。次日,三人又相繼來到這里,面對皎皎明月,把酒問天,吟詩聯句,想人生遭際,每每自比賈誼、李廣。高談闊論之中,不覺月已西沉,三人依依而別。一年之后的中秋雨夜,茝香一人獨來,面對秋燈暮雨,想去年兄弟歡聚的情景,不勝惆悵。幾天過后,傳來文琴、飛玖相繼離世的消息,茝香悲痛欲絕。他聽說,終南山有位道長知過去未來事,便徒步前往。道長本呂純陽化身,知三人原為瀛海仙姬,于是對茝香說破當年鳳凰臺鴛鴦夢之事,使之與正采藥歸來的文琴、飛玖見面,并讓他們次日同到瑤池為西王母獻壽。
葉小紈是我國戲曲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傳世的女作家。她以北曲形式抒寫了一曲凄婉動人的故事。劇中情感真摯動人,文字典雅俊秀,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才情。小紈舅氏、戲曲作家沈自徵在該劇序言中曾說: “詞曲一派,最盛于金元,未聞有擅能閨秀者。……綢甥獨出俊才,補從來閨秀所未有。……今綢甥作其俊語,韻腳不讓酸齋、夢符諸君。即其下里,尚猶是周憲王金梁橋下之聲。” 可說是十分恰當的評價。
該出描寫中秋雨夜,書生蕙茝香尋故人不見,內心愁苦的心境,以善于表達惆悵心情的正宮套曲組成,從寫景入手,景中帶情,情中現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悲苦之情。讀著這些字字珠璣,但又不免顯得過于傷感的文字,使人恍惚似身臨其境。
首先,作者點出了劇中主人公蕙茝香與文琴、飛玖之間的純真友誼,是“高山流水幾人知” 的真正知音,可與古時的俞伯牙、鐘子期二人相比。文中的“金粟”,是桂花的別名,因其色黃似金,花小如粟,故名; “夜壑藏舟”,典出 《莊子·大宗師》,原文是“夫藏舟于壑,藏于山澤,謂之固矣”,喻指死生變化不可逃,事物變化不可固守;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句,出自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此處借以表現主人公熱切盼望好友到來,談古論今、重敘當年之誼的心情。
在回憶一年前三人相聚結拜時,文中運用簡潔明快的筆調,勾勒出一幅動靜相間的秋夜場景:明月皎皎,金風習習,桂香陣陣,花影在簾上閃動,清晰如同白晝。月下所展示的三個摯友的純潔交往,是蒼天也為之動容的。那時節,談不完的知心話語,賦不盡的唱和詩詞。拾階漫步,顧不得身上沾滿寒露;共賞圓月,恨不得身心融入夜色之中。想當年事,不禁淚流滿面;今日分散,又徒增兩處哀愁。同樣是秋夜,但已“今非昨”,當日聚會的鳳凰臺早已隱在群山之中,如同這疾馳的日月,變化無端。別后的音信像風中飛絮,無法捕捉;而相會的日子更像水中氣泡,沒有指望。一切均化作鳳樓人遠簫如夢,畫面中所剩的,只有形單影只的抒情主人公呆呆地愣在那里了。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 中曾說過: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作者筆下的遙峰遠岫、水上浮漚、敗葉叩窗、疏林木落……這一系列特寫鏡頭組成的渾然天成的凄涼畫面,似乎時時都可觸到 “剪不斷,理還亂” 的縷縷愁情。絲絲細雨為什么不是絲線,系住不盡的離愁,請西風吹盡這離愁別恨,也是不大可能。知音無覓,滿腹愁腸無處訴,欲說與青天,又怕它也難以消受,真是無可奈何到極點了。作者選取這些牽動人們愁思的景物,意在渲染凄清的意境,進一步烘托出孤零悲苦之情。
在古典詩詞中,常以 “疏雨梧桐” 來突出環境的寂寞清冷和內心的愁煩難耐。白居易《長恨歌》中“秋雨梧桐葉落時” 之名句,就是寫唐明皇注視秋雨打落梧桐葉而觸景傷情,懷念起自己昔日的寵妃楊玉環的。元曲作家白樸據此還寫出了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的不朽名劇。而在 【上小樓】 曲中,秋雨不但 “零落梧桐”,而且還“凄迷楊柳”,這些梧桐落葉和楊柳殘枝,又無一不使人神魂顛倒,心肝破碎。如此凄涼的環境,如此愁苦的心境,惟有以酒解憂了。但醉眼睜開,酒醒之后,秋風秋雨依舊,孤燈只影依舊,內心的愁苦當然也是依舊。離愁別恨之情撕心裂肺,刻骨銘心。
【幺】 篇“欲待倩鱗游” 中的 “鱗” 字,是“魚” 的代稱。古人認為魚雁 (鱗鴻) 能傳書,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 有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句。此處寫主人公欲尋故友不見,便想請魚兒將自己對朋友的問候傳遞過去,但在雨霧彌漫的江面,到哪里去找尋那些游移不定的魚兒呢?愁苦中,聯想到三位文學名士,即潘岳、司馬相如和宋玉。潘岳《秋興賦》中有 “斑鬢發已成弁” 之句,后以 “潘鬢” 作愁白頭發之典。《史記·司馬相如傳》 載,相如有消渴之疾,又不為皇室重用,后世以“相如病渴” 表示愁病家居。而宋玉《九辯》 中所流露出傷春悲秋的情感,更為后世之多愁善感文人所效仿。作者借此明寫尋故人不在的悲苦之情,同時也暗示自己命運多舛的無奈心境。
曲文最后,寫景抒情達到了高潮。其筆下的景物,像一幅連一幅的工筆重彩畫在眼前掠過。整齊的句式、優美的韻律瑯瑯上口,讀之如風雨一陣緊似一陣,寒意絲絲入骨。風吹鐵馬,寒蛩啼壁,殘漏迢迢,蕉柳蕭蕭之聲亦似清晰可辨。一句 “那其間更比這往日的凄涼今最陡”,曲文于激越處戛然而止,但弦外之音卻久久在耳邊回蕩。
時人曾評價葉小紈的劇作為“蒼蒼茫茫絕非閨閣色調”,是“關漢卿、喬夢符手筆,絕類東籬”。雖似太過,但該劇確實是 “韻腳天然,感慨淋漓,可比須眉”。這套曲文以秋雨為主線,以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情景交融,相互映襯,反復渲染,催人淚下。之所以寫得如此動情,是因為作者的 “情動于衷,而發于言”。在失去姊妹之后撰寫此劇,手足之情切切,其無比悲傷可想而知。在封建時代,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雖有詠絮之才,但由于時代所限,最終落得玉殞香消,紅顏薄命。作者在哀悼姊妹之時,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劇中描寫的此情此景,正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她有感而發,因此才情真意摯,感人肺腑。套用宋代詞人晏幾道《思遠人》中“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和王國維“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之語來評價小紈此曲,也是恰如其分的。
上一篇:《鳴鳳記·燈前修本》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鸚鵡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