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菩薩蠻·辛棄疾》書江西造口壁①
書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臺下清江水②,中間多少行人淚③。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④。
青山遮不住,畢竟江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⑤。
①詞作于淳熙三年(1176),當時作者正在江西贛州任上,經行造口,作詞書于壁。②郁孤臺,在今江西省贛州市西南,也稱望闕臺。清江、贛江。 ③行人,指被金兵追趕逃難的人民。 ④可憐,可惜。⑤鷓鴣,鳥名,俗謂其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
這首詞寫作者登臺望遠,在對景物的描寫和對歷史的回顧中,抒發了作者對北方山河的深切憶念,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的痛苦心情,寄托了憂時憂國之思。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興亡之感。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憤淚水,也流進浩浩的贛江里,匯入到“行人”的淚水中。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自己哪有“長安”可望。作者借嘆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復無望,“可嘆”中有無限悲憤。
下片抒愁苦與不滿之情。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識,形象生動。這里作者借水怨山有所暗喻,含義深厚。首先,抗金斗爭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這是大勢所趨;其次,詞人的抗金意志和決心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他的人生目標;最后,他看到贛江水沖決重山疊嶺的阻礙,向東奔流,而自己正值有為之時,卻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參加抗金戰斗,萬分無奈。江邊暮色蒼茫,鷓鴣聲聲,增添了詞人的沮喪情緒,愁上加愁,更見詞人的愛國情懷。
此詞雖只有短短八句,卻借山水表達了詞人沉痛、激憤、向往、憂愁等多種感情,含蓄委婉,起伏跌宕,勝似長調。
●菩薩蠻,參見第71頁相關介紹。
●辛棄疾在浙東為帥時,劉過慕名而來欲結交,門房見劉過只是一介布衣,堅決不讓其入內。劉過憤然與門房爭執,辛棄疾聽見聲音召門房問話,門房不免加油添醋地說劉過是非,辛棄疾大怒,本想將劉過逐走,幸而此時陸游與陳亮在側,二人把劉過大大夸獎一番,說他是當世豪杰,善賦詩,不妨一見。辛棄疾這才讓劉過進來,斜眼看他,冷冷問:“你能寫詩么?”劉過說:“能。”這時席間正上羊腰腎羹,辛棄疾便命他以此為賦,劉過笑道:“天氣太冷,我想先喝點酒。”辛棄疾賜酒,劉過接過,大口飲盡,一時手顫,有酒液瀝流于懷,辛棄疾就讓他以“流”字為韻。劉過隨即吟道:“拔毫已付管城子,爛首曾封關內侯。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隨樽酒伴風流。”辛棄疾聞之大喜,忙請他共嘗羊羹,宴罷后還厚贈他不少財物。
滿懷一腔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為了抗金復國,大丈夫死不足惜。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之作。一、二句詩人回顧一生,但因為篇幅有限,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兩件事以概其余。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像那雨打著的浮萍,兇吉難測。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
一生南宋初,一死南宋末,俱是真英雄,詩文照史冊。正是這破碎的家國才塑造、考驗了兩個高貴的靈魂。
浮萍常常意味著漂泊、流浪、無依無靠、身無定處、不問歸期等意象。當人們有一種不安全感時,總會用“浮萍”一詞形容。文天祥的“身世浮沉雨打萍”是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的,這里面既有個人身世之悲,也有國家破碎之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篇:宋詞《菩薩蠻·程垓》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驀山溪·張震》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