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沈昌直·光復志喜 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黃鶴樓頭金鼓震,春申江上素旗飛。①
會須北定中原去,直搗黃龍始凱歸。②
半壁支撐記往年,頭顱多少大江邊。
今朝垂手東南定,家祭毋忘告祖先。
【注釋】 ①春申江:也名春申浦,即黃浦江,以戰國楚春申君 (黃歇) 得名。②會須: 應該。李白 《將進酒》有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千百杯”句。
【鑒賞】 1911年,四川保路風潮爆發。清政府從湖北抽調大批新軍前往鎮壓。湖北革命黨人在秘密指揮機關不斷遭受破壞,干部遭到殺害,起義活動幾成 “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于10月10日晚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在攻占楚望臺軍械庫奪取彈藥后,臨時推舉日知會員、隊官吳光麟擔任指揮,一夜之間,占領武昌城,首義成功。一個月后,整個中國尤其是東南地區的農民群眾掀起了反封建斗爭的風暴,他們拆毀豪紳住宅,包圍官署衙門,匯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巨大洪流,反動的清王朝土崩瓦解。
第一首詩中的前兩句從 “九省通衢”的武漢起筆,以最大的城市上海應接,起承作對; 用 “金鼓震”“素旗飛” 的形象描寫,概括了武昌首義后在中國東南大地上席卷而起的革命狂飆。然而革命形勢尚不樂觀: 一方面,盡管南方獨立,各地響應,但資產階級立憲派和舊官僚卻施展陰謀,乘機竊權; 另一方面,清軍正與革命軍緊張對峙,大有卷土重來之勢。所以,三、四句 “會須北定中原去,直搗黃龍始凱歸。”抒發了揮師北上,光復中華的豪邁氣概。“會須”,應該。“黃龍”,府名,故城在今吉林省農安縣城。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激勵將士殺敵,說: “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南社創始人柳亞子反清革命思想十分強烈,他痛惜岳飛被投降派所害,不能 “直搗黃龍”,悲嘆: “自壞長城奈汝何,黃龍有約恨蹉跎。” 可見,詩中 “北定中原”“直搗黃龍” 的呼喊,決非無病呻吟的應景之筆,恰恰是針對其時的嚴峻現實而發的。
第二首詩的一、二句: “半壁支撐記往年,頭顱多少大江邊。”“半壁” 即半邊天下,這里指包括東南地區在內的中國南方。“半壁支撐”,是說南方已由革命黨人控制,反清事業得有依靠,遙遙墊起第三句 “東南定” 句意。這四字一頓,推出 “記往年”,一筆宕開,以 “頭顱”借代,點染出無數先驅拋頭顱灑熱血的斗爭史實,揭出反動政權屠戮革命志士的罪惡行徑。這里,詩人由首義成功,半壁光復,想到先烈捐軀,事業未竟,大有憂患革命,緬懷逝公的意緒。至此,自然推出最后兩句: “今朝垂手東南定,家祭毋忘告祖先。”表達了橫攬江流、祭奠英靈的凝重感情,同時流露了乘勝北上、統一全國的志向。
這兩首詩抒情強烈而各有側重。前一首,由景生情,層層推進,結句翻起呼喊,充滿勝利的喜悅,洋溢著豪放明朗的感情氣氛; 后一首,撫今追昔,痛感民生涂炭,戰友被害,更擔心黃龍失約,功虧一簣,詩人將古今盡收眼底,吐納胸中,感情由豪邁轉為沉郁。八句詩,既 “志喜” 又 “記往”,喜憂交織,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時代感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寫法上,兩首詩語言暢達,用典自然,不露痕跡,用二十八字寫出時代的變化和自身的感受,獲得以約馭豐的藝術效果。
文章作者:韓子渝
上一篇:愛國詩詞《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