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厭絲竹,鳴屧時清耳。
獨步六宮春,香塵不能起。
那知未旋踵,麋鹿游遺址。
響沉明月中,跡泯荒苔里。
此夕意誰過,空廊有僧履。
姑蘇城西的靈巖寺,是眾所周知的江南名剎。但是靈巖寺中的響屧廊似乎確已“響沉明月”,不復(fù)為人們所聞知。其實,響屧廊的歷史要比靈巖寺更長遠,也更富于詩意。據(jù)宋代范成大的《靈郡志》記載,響屧廊是春秋時吳王“館娃宮”中的一條名廊。相傳當初吳王曾令西施等嬪妃宮娥穿著木屧,也就是后世的木板拖鞋,在這條長廊上行走,以聽取鞋跟與廊板的敲擊聲為樂,“響屧廊”由此得名。因為有著這樣一段風流史話,后代的文人墨客便紛紛為其吟詩賦句。唐代皮日休的《館娃宮懷古五絕》中,就有“響屧廊中金玉步,采蘭山上綺羅身”之句。白居易還曾為其更名曰“鳴屧廊”。然而,這廊與整座宮不久就隨著吳國的破滅而廢圮。到東晉末,一變而成為一座寺廟,到唐時,又經(jīng)更名,成了沿襲至今的“靈巖寺”。昔日帝王佳麗地,今日佛子諸凈場,靈巖寺響屧廊,這真是一個充滿荒誕的存在,也是個富于哲理的詩題。
窮奢極欲的吳王,聽厭了秾麗綺靡的絲竹之聲,于是又別出心裁,翻出了一個新花樣,他讓當時獨占六宮春色的西施,款行宮中回廊之上,以其輕靈悅耳的足音,裊娜翩躚的步姿,來滿足自己的聲色之欲。屧聲篤篤,云紗飄飄,好一個人間仙景! 然而,好景不長,轉(zhuǎn)眼之間,這座富麗的宮殿便化為野獸出沒的廢墟。往日那清亮的空廊回音早已湮沒無聞,而美人那纖麗的足印也為厚重的苔膩所掩蓋。如水的明月,將這一片斷壁殘垣映襯得格外凄涼。……驀地,一片死寂之中,傳出了一陣寬緩滯重的腳步聲。是夢是幻? 不,那是寺僧的長夜獨步的回響……
詠史抒情而兼闡禪證佛,高啟此詩堪稱史意、禪意、詩意俱佳的杰作。它是一首很好的詠史詩,以響屧廊的變遷道出了盛極必衰的歷史規(guī)律。措詞幽微,寓意深長,頗具唐末小李杜的意味。它又是一首含蓄的禪意詩,作者于前四聯(lián)詠史之句外,又格外地加上了尾聯(lián)中 “空廊僧履”的意象,這就在其盛衰興亡的歷史感慨中,平添了一份濃厚的禪味。夜僧的出現(xiàn),形象地闡明了佛家之最根本的義理——無常。世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生起、變異、壞滅的流變之中,無論它曾經(jīng)是何等地輝煌、強盛,都不免會毀于一旦,正如這吳王宮終究要為佛寺所替代。顯然,這一形象既是萬事無常的明證,又是佛法永駐的象征。
為了更好地闡理抒情,作者在詩中充分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將富麗的宮殿與荒涼的遺址、寂靜的寺廟;妖嬈的美女與散漫的麋鹿、淡泊的僧侶,這一組組迥然相異的意象巧妙地并列在一起,在它們之間強烈的反差中,求得了一種很好的反諷效果。
此外,這首詩還很注意意象的營造與音響的運用,以此來暗示、加深詩作的主題。前兩聯(lián)中佳人鳴屧的清麗之景,與中間兩聯(lián)殘壁斷垣之中野獸出沒的荒涼之景,及末聯(lián)中空廊孤僧的靜穆之景,既寫出了吳宮盛極而衰、終歸佛門的流變,也道出世事無常的主題。與此相仿,詩中各部分不同的音響,也各有其自身的感情色彩與深刻意蘊。美人的屧聲用一個“鳴”字,清脆而明快;僧人的履聲則出自“空廊”,持重而悠遠。如果說前者是預(yù)告亡國的哀音,那么,后者則是警世的福音了。它不斷地重復(fù)著一個永恒的真理——無常。
上一篇:禪詩《湖外遙懷些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照面不用鏡》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