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窗間坐寂寥,巖前稚筍欲齊腰。
幽禽忽起藤花落,澗瀑飛聲渡石橋。
這是一首記述山居閑逸、描繪澗谷春光、充滿禪悅的小詩。
首言“竟日窗間坐寂寥”,作者自陳其寂寥的心境。“坐”,包括閑坐與坐禪。僧徒修行時,每天在一靜室或遠(yuǎn)離塵囂的空地,放下禪椅,獨自一人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睡臥,進(jìn)行靜慮,即靜坐思維,使思維專注一境,以便取得確定的認(rèn)識,作出確定的判斷。詩中 “竟日窗間坐”表明詩人身居禪室,生活的內(nèi)容惟有坐禪,別無其它。坐禪和閑坐,均是寂寥的,一個人竟日如此,則倍加寂寥。“竟日”,即整天。“寂寥”,虛空寂靜之意。《老子》稱: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注云:“寥者,空無形。”《莊子·知北游》稱: “寥已吾志。”注云:“寥然虛寂者吾之志。”老莊這種虛空靜寂的境界,也正是佛徒的一種心理追求。“竟日窗間坐寂寥”句,開門見山,敘事抒懷,領(lǐng)起全篇。
次言“巖前稚筍欲齊腰”,寫環(huán)境景物。詩人禪居在山巖之前、幽篁叢里,新筍挺拔有節(jié),正是春到人間之時,境界清朗,充滿生機。
后二句進(jìn)一步描寫景物。幽深的澗谷之中,鳥兒忽然扇動翅膀飛翔向上,藤架上的花兒隨風(fēng)飄落而下。鳥自飛翔,花自飄落,多么自在悠閑。
在這深遠(yuǎn)、清幽的畫圖之前,詩人傾耳靜聽,那山澗的瀑布泉水,傳來飛渡石橋時發(fā)出的淙淙流響。詩人沉浸在大自然美妙的和諧之中,寂寥的心境似乎得到了滋潤和慰藉。怡然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全詩除首句外,全是寫景。動靜虛實,無不相宜。文筆灑脫,境界清遠(yuǎn)。正是在這山巖、稚筍,禽飛、花落,以及澗瀑飛渡石橋的種種物象和聲響之間,有一種美的觀照和禪的恬悅,可知詩人筆下這種種物象“全是法身”、“無非般若”,這就是首句賦情同余三句寫景之間的真正關(guān)聯(lián)。
上一篇:禪詩《山中秋夜懷王性之》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山居(其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