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銳·定興道中》原文賞析
自入幽燕地,平沙不見春。日高塵過馬,天闊樹如人。驛路遙通薊,河流并向津。慚非游俠客,長劍亦妨身。
楊銳是一位天才俊逸的蜀中詩人,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詩亦如其人,時見豪爽之氣。光緒十五年,詩人考內(nèi)閣中書,進京后升侍讀學士。此詩即進京途中所作,描寫北地風光,抒發(fā)其懷抱志向。
題中的“定興”,即河北省定興縣。在定興道中,表明詩人已進入北方境域。
首聯(lián)寫初入北地的感受,“自入幽燕地,平沙不見春”。幽燕本是古州名,在今河北省,此處泛指北地。詩人自從進入北地以來,極目所見,都是一馬平川、一片遼闊無垠的平整的沙地,完全看不到像蜀中那樣蓊蓊郁郁的春山春水。此聯(lián)恰切地寫出了蜀人初入北地的第一印象。
頷聯(lián)繼續(xù)描寫沿途風光。“日高塵過馬,天闊樹如人。”烈日高照,車馬行人揚起的塵土似乎要蓋過馬頭;天地空闊,原野上一排排的樹遠看起來,像人一樣豎立著。這種北方特有的景色,令詩人感到新鮮有趣。孟浩然曾有句云:“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此聯(lián)的句法正從孟詩化出,而與孟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腹聯(lián)表明此行的去向和自己的抱負。“驛路遙通薊,河流并向津。”薊是北京城的舊稱,津是天津城的簡稱。驛路遙遙,直通北京;河流蕩蕩,齊奔津門。這不僅是在寫景,而且也暗示出北京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中心。詩人要想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那就必須深入到封建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帶,在那里可以一展身手,干一番事業(yè)。可以想見,奔馳在定興道中的詩人,此時胸中一定勃動著躍躍欲試的豪情壯志,這壯志就是要在中國實行變法圖強的宏偉心愿。聯(lián)想到詩人后來的政治活動,作這樣的設(shè)想,大概不是毫無根據(jù)的吧?
尾聯(lián)點明自己的身份。“慚非游俠客,長劍亦妨身。”詩人慚愧自己不是身懷高超武藝的游俠,并且也不習慣于隨身攜帶長劍。言下之意自己不過是一介儒生,此次進京也是從事文職工作,只能以文而不能以武在政治中心馳騁身手。詩人在此似乎敏銳地認識到了不通武藝是自身的局限,但天生我才,必有所用,詩人指望此番進京,能在文筆方面,有所建樹。后來“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六君子未能掌握兵權(quán)。當然,這是后話了。楊銳當時不可能認識到這些。
王文才先生評楊銳詩云:“其詩由杜入蘇,歌行宛轉(zhuǎn)多致,近體高暢宏朗,不為艱深,聲調(diào)尤存,抒懷紀事,慷慨激越,時見豪氣。”(《近代詩史稿》)本詩正是一首抒懷紀事,慷慨激越,高暢宏朗的近體詩。
(詹杭倫)
上一篇:古詩《楊載·宗陽宮望月分韻得聲字》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屈大均·客代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