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煙景復如何(義興),聞道新亭更可過(后亭)。處處藝蘭春浦綠,萋萋藉草遠山多。壺觴須就陶彭澤(李明府),時俗猶傳晉永和1(三月三日)。更使輕橈徐轉去(倒出泛舟),微風落日水增波。
【校記】
1.時,《全唐詩》一作“風”。
【箋釋】
[三月三日] 即上巳節。漢以前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漢書》卷一四《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宋書》卷一五《禮志二》引《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晉書》卷二一《禮志下》:“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褉于東流水上,洗濯袚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側。”《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史臣曰:案,禊與曲水,其義參差。舊言陽氣布暢,萬物訖出,姑洗絜之也。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說三月三日清明之節,將修事于水側,禱祀以祈豐年。應劭云:‘禊者,絜也。言自絜濯也。’或云:漢世有郭虞者,以三月上辰生二女,上巳又生一女,二日中頻生皆死。時俗以為大忌,民人每至其日,皆適東流水祈祓自絜濯,浮酌清流,后遂為曲水。” 義興,《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常州”:“義興縣,本漢陽羨縣,故城在荊溪南。晉惠帝時,妖賊石冰寇亂揚土,縣人周玘創義討冰,割吳興之陽羨并長城縣之北鄉為義興郡,以表玘功。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為義興縣。” 李明府,不詳。 《全唐詩》卷二四九注:一作劉長卿詩。
[煙景] 春天的美景。南朝梁江淹《惜晚春應劉秘書》:“煙景抱空意,蘅杜綴幽心。”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新亭] 亭名。故址在今江蘇省江寧縣南。三國吳建,名臨滄觀。晉安帝隆安中,丹陽尹司馬恢之重修,名新亭。東晉時為京師名士周顗、王導輩游宴之所,此亭遂大知名。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太平寰宇記》卷九〇“升州上元縣”:“臨滄觀,在勞山山上,有亭七間,名曰新亭。吳所筑,宋改為新亭,中閑名臨滄觀。晉周顗與王導等常春日登之會宴,顗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即此,謂之勞勞亭,古送別所。”此處喻指后亭。
[藝蘭] 種植蘭花。藝,種植。《尚書·禹貢》:“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孔傳:“二水已治,二山已可種藝。”《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藉草] 茂盛的草木。
[陶彭澤] 即陶淵明,曾為彭澤令。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毎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此處稱譽李明府。彭澤,《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江州彭澤縣”:“本漢舊縣,屬豫章郡,置彭城湖南,因以為名。隋開皇九年廢彭澤,別置龍城縣,至十八年又改為彭澤縣。”
[永和] 東晉穆帝司馬聃年號,凡十二年(345—356)。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樂,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謂繼承了永和年間王羲之等的上巳修禊之雅事。
[水增波] 謂春潮初漲。
【輯評】
《唐詩鼓吹評注》卷三:首言不知江南風景近來何如,聞道今之后亭猶昔之新亭,更可游如周顗之宴也。當此暮春之時,處處藝蘭皆成綠浦,萋萋藉草遙對青山。其為可游者如此。余與明府來過此地,將使今日之壺觴儼然彭澤,此中之風俗無異永和,其樂為何如也!乃明府好客,更泛舟余去,但見風微日落,春水增波,其佳興又寧有窮哉!或謂更使輕橈徐轉,再觀佳境,奈風生日落,江波四起,其興不得不止何,此說亦通。
《唐風定》卷一七:中聯秀出,一結氣厚。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四:“處處執蘭春浦綠”,“執蘭”即《鄭風》“秉簡”也。二字見鄭箋,于上巳為典切,他本作“藝蘭”非。
上一篇:《登東海龍興寺高頂望海簡演公》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李錄事赴饒州》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