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川梨雪照斜曛,野水交流路不分。
隔岸一聲牛背笛,和風吹落渡頭云。
天臺山,在浙江省天臺縣城北,峰巒疊翠,險峻雄奇。自魏晉以來,便為游覽勝境,獲文人騷客青睞,留下許多名篇墨寶。他們中有的贊其巉巖峭壁, 高峻嵯峨; 有的喜其飛瀑流泉, 秀麗清幽。惠嵩,這位僧人,行走在天臺山麓,他的感受又如何呢?
“滿川梨雪照斜曛”,詩人放眼遠眺,山峰岧峣,曠野舒坦,梨樹花如雪,紛紛飄墜; 斜陽西下,時已暮春,景色雖美,卻有點暗淡、迷惘的色調(diào)、氣氛。第二句,寫詩人收回目光,掃視周遭,見山水橫溢,阻路隔道,不辨蹤徑。這兩句貌似詠景,其實不然。字里行間流溢出絲絲禪味。
拈第一句細品,“滿川” 可作世俗世界解; “梨雪”則代表奔忙于其間的蕓蕓眾生;“照斜曛”代指混沌塵世。這句話可理解為,肉體凡胎的有情眾生,為生計忙忙碌碌,四方奔走,自為其羈,又自得其樂,昏昏然不知為何?!耙八涣髀凡环帧?,一指各種“野水”般的異端邪說,蒙蔽了人的靈智,不知所為,不知所終。二喻追逐名利,欲壑難填,使人失卻本性。詩人面對蒼茫大地,不覺間流露出一種感嘆: 路在何方,何時為了? 讀至這里,一個具有超塵脫俗之氣的高僧形象,便明晰地顯現(xiàn)在我們眼前。
佛以濟世為本,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為己任。詩人不僅懷悲天憫地之心,還在為人們指點迷津。接下,詩人語鋒一頓,跟著朗朗誦出: “隔岸一聲牛背笛,和風吹落渡頭云?!眱删淙缜奥?lián)一樣,詩人并非僅描畫暮靄氤氳、牧童牛背橫笛勁吹的夜歸圖,而是從這幅有聲畫頓悟出一個佛門境界?!案舭丁庇魑鞣酱蟪耸澜缰税?,菩提梵音凈爾六根。“牛背笛”更似那悠悠綿長的誦佛聲。詩人用田園常見之景,揭佛之真諦:潛心向佛,迷途知返。“和風吹落渡頭云”,表面上寫春風和煦中夜色降臨,實際上仍暗含禪機?!昂惋L”可以理解為佛理、佛法;“吹落”引伸為尋得與接引;“渡頭云”如祥云。這句意告諸人們: 信奉佛祖,曉達禪理,明白佛意,即可尋得接引自己的慈航,到達彼岸凈土?!叭逡灾紊恚鹉酥涡摹?,儒家講究的是治國平天下,崇尚入世進取;佛門則注重宣揚人皆有佛性,佛即我心,提倡靈魂修煉。這里,詩人在勸世人一心向善,皈依我佛。指出那些聲色犬馬似“梨雪”、“野水”,誘人于陷井,惑人于迷途,實乃水中月鏡中花,要靜慮澄心聆聽清音,敬心中之佛。
因此,筆者認為,整首詩是以詩喻世,以禪觀世,以佛醒世,可謂用心良苦。天臺山是佛教重要流派“天臺宗”的發(fā)源地,是天臺宗信徒心中的圣地,日本天臺宗教徒就尊天臺山國清寺為祖庭。詩人在這佛門圣地,在這春光嫵媚的吟詠中,參佛理,打機鋒,待有緣。如果我們僅僅作為一首山水田園詩去欣賞,只能感到這是一首樸實無華的詠春調(diào),一幅漫不經(jīng)心的游春圖。其實,透過自然風光參悟佛學義理,描摹青山碧水、白花赤霞,弘揚本性復(fù)歸、喻世醒人才是這首詩的精髓,也是佛家弟子低吟淺唱的最大特點。
上一篇:禪詩《處州水南庵二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天竺寺送堅上人歸廬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