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豳風》
鴟鸮鴟鸮,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據,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
〔恩〕同“殷”。〔鬻〕同“育”。〔閔〕生病。〔拮據〕痙攣。〔卒瘏〕同“悴瘏”,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翹翹〕危險的狀態。
《鴟鸮》是一首構思精巧、感情深摯的寓言詩,假托一只小鳥訴說它因遭到鴟鸮(貓頭鷹)的欺侮而失去親屬,毀壞家室,種種痛苦,莫可名狀。但它并不屈服,而是頑強抗爭,重建家園。關于這首詩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古今說法頗有分歧,現代多認為是一首反映階級矛盾的民歌,以小鳥比喻受壓迫的勞動人民,以貓頭鷹比作邪惡的統治者,此說頗能言之成理。
詩篇一開始就以充滿血淚和憤怒的控訴,揭發了統治者的罪行。這個貓頭鷹“既取(娶)我子”不算,還要毀壞它的家室,使它因殷勤撫育子女,身體全累垮。聽到這樣悲慘的呼喚,自然會聯想到統治階級殘害人民的罪行。接著寫小鳥以頑強的意志修整被毀壞的家室,累得手腳酸痛,嘴也發麻,羽毛脫落,但修筑的鳥巢還是岌岌可危,禁不住風吹雨打,最后只好以“曉曉”的哀叫聲作結。
比興手法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這首詩我們之所以稱它為寓言詩,是由于其表現手法雖屬比興范圍,但獨具特色。全詩都是以鳥的生理特征、鳥可能會遇到的災難來進行創作構思的。以筑巢材料而言,“徹彼桑土(杜),”是剝取桑皮纖維,還有“荼”和“租(苴)”都是筑鳥巢的基本原料。“綢繆牖戶”是指修補破漏的地方。再以“予羽譙譙,予尾翛翛”二句而言,羽毛稀拉,加上一個干枯的尾巴,維妙維肖地刻畫了一個勞累過度的小鳥的痛苦神態。可是,它又有和人類感情相通的另一方面,如對子女的愛護,對敵人的恐懼等,二者配合得又是那么自然,說明詩人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在整部《詩經》中似乎還找不到第二篇這種類型的作品。
上一篇:《鰣魚·明·何景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鸚鵡·唐·羅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