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頃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寬。
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
日暮海門飛白鳥,潮回瓜步見黃灘。
常時戶外風波惡,祗得高僧靜處看。
金山寺原名譯心寺,在今之鎮江西北,為中國佛教著名大剎之一,在禪宗寺廟中尤占重要地位。據虞集《萬壽閣記》載:“山有佛祠,始建于晉明帝時。” 自古以來,題詠金山寺的詩作甚多,佳品亦不少。王令此篇《金山寺》作于他在潤州(鎮江)流寓,教徒糊口之際,當時他登山臨寺攬勝,胸中所涌起的感慨,多含悲涼之氣,超脫之意。
首聯“萬頃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寬”,氣勢宏闊,意味深長。詩人放目遠眺,只見日朗氣清,江水浩瀚,橫無際涯; 而萬頃綠波之中,金山獨秀,宛如一塊巨大的碧玉寶石挺立于水中,煞是惹人喜愛。金山自古就座落于揚子江心,至19世紀80年代才與南岸合攏,因此古人稱之為“江心一朵芙蓉”。詩人佇立金山之上,四顧寥廓,視野無阻無礙,頓覺自己仿佛置身于宇宙中心,天地萬物盡聚身邊,日月星辰齊集眼前,一種超越時空、超越歷史的意識襲上心頭。此處著“寬”字,把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氣勢展現開來。
頷聯“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詩人目光由遠轉近,以虛實相間之墨敘寫山寺之景。金山寺樓臺殿閣規模宏大,高聳巍峨,丹碧輝煌,素有“寺裹山”之名。但作者不直寫樓閣,只以其落水之影的浮動不定,恍惚可怖,魚龍驚駭,來反襯其高大、雄偉,其想象之高妙,筆墨之變幻,令人贊嘆。接下,詩的筆觸又起一變,從視覺轉為聽覺: 寺中鐘磬聲聲,播傳不絕,震響江上,水石頓生寒意。水石無情,豈知冷暖,這樣描繪,一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二是表示佛寺以鐘聲警世,令熱衷于世俗名利之人頓生寒意。唐人孫魴《題金山寺》有這樣兩句詩“樓臺懸倒影,鐘磬隔囂塵”,純為靜景描寫,王令此聯詩句脫化于此,但變靜為動,搖曳多姿,更勝一籌。
頸聯“日暮海門飛白鳥,潮回瓜步見黃灘”,展現出日暮時分的景觀。太陽漸沉,江天籠罩在暮色中,向東看去,焦山、象山對峙而立,如同大江入海之門,令人倍生遐想; 這時,有幾只白鷗在江面盤旋、翻飛,忽上忽下,自由自在,隨波嬉戲。再往西望,遠處瓜步山 (在今江蘇六合東南)的潮水正在回落,顯露出大片沙灘,落日余輝給它涂抹上一層金色的光亮,整個世界都沉浸在寧靜、和諧的氣氛中。頷、頸兩聯,詩人迎看遠眺,極盡變化之能事,將山寺樓臺,江潮白鳥,落日海門,潮退黃灘,盡收筆底,依次道來,充分展示了 “乾坤都向此中寬”的博大境象和氣度。
尾聯“常時戶外風波惡,祗得高僧靜處看”,點出全詩主旨。這里,詩情轉深: 其實江上本多兇險,往往是風急浪惡,驚濤千里,變幻無常,今日所見之壯景乃為凡夫俗子極難見得,只有寺中修行得道的高僧,以遠離囂塵的慧眼,才能從容地從靜處觀察、體驗到。王令其人是否信佛,難以考定,但他終身不仕,決意堵絕士舉,以授徒為食乃是事實。王令的一生是看破紅塵的,奉行的是“出世”哲學,本詩中的老僧實與作者自我形象暗合。王令借佛教禪理托出自己的人生觀: 人世社會環境險惡非常,如同驚濤起伏的江水,銷不留意,便會葬身其間。只有超脫出來,但一般的人均不自覺,陷身其中而不能自拔。只有從靜處冷眼相看,才能體會人生的真諦,理解生活的價值。
王令詩風取法唐之韓愈、孟郊,以氣勢雄勁、冷辟尖峭見長,但本詩卻寫得清新、自然,飄灑脫俗,這應與詩人登臨山寺,融通禪理,借得禪趣,有著密切的關系。
上一篇:禪詩《野望》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閑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