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人起大同城,笳鼓凄凄出塞聲。
青冢風高貂不暖,白河霜滑馬難行。
髡鉗昔日圖成事,溝壑今朝欲殉名。
枉歷三關征戰地,無由一奮曼胡纓。
屈大均(1629—1696),初名紹隆,字介子、翁山,廣東番禺人。清兵入廣州前后,曾參加武裝抗清斗爭,失敗后在杭州削發為僧,改法名為今種,字一靈。三十七歲時還俗,北游關中和山西,與民族志士顧炎武等結交。不久回到廣東,一度參加吳三桂抗清之役,又敗,避禍江浙一帶,郁郁而死。屈大均是明末抗清的志士,也是當時有名的詩人。他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為“嶺南三大家”。他的詩多是描寫抗清斗爭的,有慷慨壯志的抒發,有抗戰失敗的悲吟,有對故國沉淪的懷念,有對仁人志士精神的頌揚,對奸臣誤國、良將被害、民眾苦痛,都表達了應有的憤慨和痛心。他的詩,風格悲沉,辭語工整,是明末清初有特色的詩家之一。
這首詩是屈大均在還俗后北游山西時期所作。此時,他對自己青年時期抗清復國未成,出家而又壯志難平,終至今日仍在圖謀恢復故國的奔走中,充滿壯志難酬的憤慨。在詩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北方的這種艱難的奔波,從環境的荒冷、路途的崎嶇中,滲透著時代的悲涼氣氛,以及斗爭的坎坷和曲折。詩人痛惜,自己過去苦志厲行并未成事,而時至今日仍在空自奔走,除了名節不變之外,抗清復國的大計竟是一籌莫展。現在自己正是置身在三關征戰的故地,然而卻是愧對地望,詩人在尋求新的方策,怎樣才能東山再起,重奮武裝。詩中的悲憤是強烈的,但是志向的追求卻是堅定不移的。
上一篇:吳嘉紀《過史公墓》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庾信《擬詠懷》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