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南京上高宗書略》原文與翻譯、賞析
(節選)
陛下已登大寶①,黎元有歸②,社稷有主③,已足以伐人之謀④。而勤王御營之師日集⑤,兵勢漸盛。彼方謂我素弱⑥,未必能敵,正宜乘其怠而擊之。
而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復故疆,迎還二圣⑦,奉車駕日益南⑧,又令臨安、維揚、襄陽準備巡幸⑨。有茍安之漸⑩,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雖使將帥之臣戮力于外(11),終亡成功(12)。
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13),乘二圣蒙塵未久(14),虜穴未固之際(15),親帥六軍,迤邐北渡(16)。則天威所臨(17),將帥一心,士卒作氣(18),中原之地,指期可復。
【鑒賞】 這篇短文選自 《岳忠武王集》,是岳飛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時呈給宋高宗的一封奏疏的節略,故題為《南京上高宗書略》。
宋欽宗靖康二年 (1127) 四月,宋徽宗、欽宗和部分皇族、臣僚被金人俘去。五月,高宗趙構在商丘即位。他懼怕金人,不敢回東京汴梁 (今河南開封),在寵臣黃潛善、汪伯彥的慫恿下準備南遷,而主戰派大臣李綱、宗澤等則力主召集勤王之師“回鑾”東京。得知這一訊息后,年方二十四歲,僅是東京留守宗澤部下一名低級軍官的岳飛冒 “僭越” 之罪,毅然上書皇帝,指責黃、汪諸人意圖茍安,不思恢復,勸諫高宗還京北伐,光復中原河山。洋洋數千言,條理清晰,說理透辟,筆力勁健,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識膽略和一腔愛國熱忱?!稌浴匪濍m僅二百余字,已可一窺全篇精神。
文章第一段總論當時形勢。作者首先分析政治局勢,指出由于高宗登位,
國家“有主”,百姓有所依附,就具備了破除敵人計謀的基礎; 接著分析己方軍事實力,指出勤王之師和禁衛軍已陸續會集,“兵勢漸盛”,說明已有抗擊敵人的條件; 最后分析敵方情勢,提出乘其驕恣懈怠一舉擊之的主張。條分縷析,有理有據,逐層推進,說服力很強。
第二段筆鋒一轉,嚴厲斥責黃、汪之流的逃跑主張和茍且偷安的荒謬錯誤,實則是對高宗意欲南遷進行諫阻?!安蛔阋韵抵性?、“雖使將帥之臣戮力于外,終亡成功”數句,明白道出南遷的嚴重后果,向高宗皇帝敲起警鐘。言在彼而意在此,皆因君臣之“禮”不可越,作者如此設辭,用心可謂良苦!
第三段筆鋒再轉,緊承第一段結句,提出具體的克敵方略。中心意思是“請車駕還京”,不要南遷,并趁金人在新占領區立足未穩,“親帥六軍”,揮師北伐,收復中原。這一段措辭巧妙而富含深意?!傲T三州巡幸之詔”一句,暗點南逃主張實與皇帝有關; 再次提到 “二圣”,頗有以孝義大節作規勸之意; 而“天威” 一詞,又充滿對皇帝的尊奉與崇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既達到勸諫的目的,又顧了皇帝的面子,符合作臣下的禮規,行文是十分得體的。
本篇節略文字簡短而含蘊豐厚,理正辭嚴而情意懇切,憂國愛國之情溢于言表。可惜的是,岳飛這位忠臣良將的一番苦心終歸還是付諸了東流。他的建議不但未被采納,反而落得個革職查辦的下場,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雖然如此,這篇短文卻負載著作者那一片愛國丹心,光照千古、啟迪后人,永遠受到人們的崇敬與熱愛。
上一篇:曹靖華《十二月的風》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黃宗羲《原君》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