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①或曰: “慈則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 愛之深, 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以行精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賢于人,勢有所必至矣。轍少而讀書, 見父母之戒其子者,諄諄②乎惟恐其不盡也;惻惻③乎惟恐其不入也, 曰: “嗚呼! 此父母之心也哉!”師之于弟子也, 為之規矩以授之, 賢者引之, 不賢者不強也;君之于臣也, 為之號令以戒之,能者予之, 不能者不取也; 臣之于君也,可則諫, 不則去;子之于父也, 以幾諫, 不敢顯, 皆有禮存焉。父母則不然,子雖不肖④, 豈有棄子者哉?是以盡其有以告之,無撼而后止。《詩》曰: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 可以饙饎, 豈弟君子,民之父母。”⑤夫雖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
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⑥, 少孤而教于母,母賢,能就其業。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 為《賢母錄》, 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誡》,得四十九人, 以示轍, 曰:“古有為是書者, 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 合眾父母之心, 以遺天下之人。庶幾⑦有益乎?”轍讀之而嘆曰: “雖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 聞父之聲, 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之耳!今是書也, 要將以發之歟! 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⑧以來, 至于今, 父戒四十五, 母戒四, 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元豐二年⑨四月三日眉山陽蘇轍敘。
(“四部叢刊”本《欒城集》第二十五卷)
注釋 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慈愛。儉, 節省、儉約。廣,擴充。慈愛可以增加勇氣,儉約可以得到擴充。②淳諄——教誨不倦的樣子。③惻惻——猶言切切,誠懇的樣子。④肖——善、賢。⑤“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豈弟君子, 民之父母”——出自《詩經·大雅·泂酌》。泂,遠。行潦(lao),流潦,此指活水。挹(yi), 舀。餴饎(fen chi),餴饎為炊黍。意謂:到遠處取那活水,那兒舀,這兒倒,蒸米炊飯真是好。和悅的人是人民的父母親。⑥孫景修——人名,其生平事跡不詳。⑦庶幾一一或許,大概。⑧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稱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北),稱為周公。曾助武王伐紂滅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攝政。⑨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賞析 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中華民族,不僅重視學校(私塾)教育,尤其重視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且不說孟母三遷教育孟子之類的故事,就是單以家訓或家書的形式,教育子女后代的書籍就有很多。古代著名的,諸如: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司馬光的《家范》、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等等。他們多是教育子女后代立身治家之法,主張知行并進,強調勤儉持家,說明各項道德準則等等。可以說,這些教誨無不浸透著為父為母對兒女的關心和愛護,浸透著父母對兒女的款款深情。而蘇轍此篇《〈古今家誡〉敘》則著重贊揚了父母給予兒女們的慈愛之心。
序文首先以《老子·第六十七章》中的一句話作為自己立論的依據。隨之采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論述了“慈之所以能勇”的道理。認為父母對子女愛得越深,為其考慮問題也就越周全,這不僅可以使子女迅速地避免禍害,而且也使子女很快地得到成功。蘇轍的這段議論可以在《戰國策·觸詟說趙太后》中的趙太后身上得到驗證。強秦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請救,但齊國卻提出以趙太后愛子長安君為人質的條件。太后溺愛長安君拒不接受。觸詟就與趙太后說到了怎樣才是真正愛子女的問題。觸詟明確指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祿”的危害性。認為愛子女,要為子女從長計議,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結合起來, 為使長安君今后能在趙國站穩腳,就要為國立功。趙太后終于答應了長安君“質于齊”,解除了趙國的危機,穩定了趙國的局勢。可見一位母親為了子女的前途是怎樣的煞費苦心!蘇轍結合自己年幼讀書所記之事描述其母——“諄諄乎惟恐其不盡也;惻惻乎惟恐其不入也。”敘述非常形象、生動,把一位母親教育子女時獨有的耐心、誠摯和滿懷希望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了進一步說明父母對子女教育與一般人教育存在的不同,蘇轍又以師之于弟子、君之于臣、臣之于君、子之于父等多方面作比襯,使人真正體會到父母的情懷。他們確實在“盡其有以告之,無憾而后止”,達到了至誠至殷的地步。而文章通過《詩經·泂酌》中詩句引用,以“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做比喻,更深地闡明了子女再愚笨,做父母的也絕不會放棄對他們的啟迪、幫助和教育的道理,由衷地發出了“故父母之于子,人倫之極也”的感慨。最后序文點明孫景修修著《古今家誡》就是因為: “少孤而教于母”, “為《賢母錄》, 以致其意”,以及古有家誡之書但“其文不完”,輯此書以“遺天下之人”。
此篇序文很有特色,不僅把所序書的寫作原因、內容、體例等說明性文字寫得情趣盎然,而且還把自己飽滿的情感貫注到了全文。序文有描寫,有議論。描寫處生動形象;議論處淋漓風發,融情于描寫、議論之中。或進行比襯,或引用古詩,或發出感慨,給人以雄偉奔放而又委婉條暢的感覺,深為父母的慈愛仁德所感動。即使對今天的父母說,這種對子女的教育也是很有啟迪意義的。
上一篇:《變法通議》自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古今小說》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