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草木在人間, 去來有時節。
枯葉戀高枝, 自覺無顏色。
花草樹木生長在人間,其繁盛衰亡都是遵循著一定的時節的。已經衰敗、焦黃了的枯葉還依依不舍,高高地掛在樹枝上,它自己也覺得很無趣吧?
這首詩表達了一個哲理,即一切生物都有它不可抗拒的新陳代謝的發展規律。如果已經衰亡而戀戀不舍,它不僅“自覺無顏色”,還會因違反自然法則遭到公眾的笑謔。
此首詩如果聯系作者的仕宦經歷,還可作另一層理解。袁枚夙慧早悟,聰穎過人,十二歲便中秀才。二十三歲中進士時,考官稱為“奇才”。他本有雄才大略,治理地方事務時,也很得老百姓的擁戴。然十五年宦海生涯,他只是做了個知縣,雖有伯樂多次舉薦,然無一次得到升遷。袁枚心中不平,遂于乾隆十四年以月俸三百金購得江寧織造隋家的隋園,作為幽棲之地。詩中“枯葉”,當指那些只會“臺參耳,迎送耳,為大官作奴耳”的昏庸官吏,他們只會逢迎拍馬,卻屢屢高升,職位顯要,象枯葉掛在高樹枝上一樣,不愿離去。高則高矣,顯則顯矣,然無德無才,無功無績,雖身居高位,也會覺得臉上無光吧?
袁枚論詩倡“真性情”。此詩語言精煉,感情真摯,借自然現象,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寓意深刻,令人玩味無窮。
上一篇:《望云·明·黃石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桔頌·戰國·屈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