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原文與翻譯、賞析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 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 “地大物博”,是事實;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②,也是事實; 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③,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 “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 “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 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⑤。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 “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⑥,……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⑦”,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鑒賞】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寫作于1934年9月25日。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深入華北,并妄圖吞并全中國。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繼續推行妥協投降政策的同時,大搞求神拜佛,麻醉自己,欺騙人民。上層社會為悲觀失望的氣氛所籠罩。資產階級報紙《大公報》發表社論,慨嘆中國民族失去了自信力。針對這種情況,魯迅寫作了本文。在文中,魯迅指出: 對于反動統治階級而言,“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但是,我們從古至今,“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最后得出結論: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由于是建立在對矛盾的實事求是的分析的基礎上,所以,這樣的結論是準確的、深刻的、不容置辯的。
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我們會體察到: 它的無可辯駁的力量還得益于嚴整的結構。
文章開頭兩段由國民黨反動統治者的三種表現(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國聯”,一味求神拜佛)引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論調,點明了謬說出臺的背景,提出了即將給予批駁的論題。
第三到第八段是文章的主體。其中,三、四、五三個段落與六、七、八三個段落自然形成兩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部,都是按遞進的順序安排層次。前一部分中,魯迅先指出: 就某些中國人而言,“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說曾經有過“他信力”。進而又指出: 隨著國土淪亡,資源喪失和“國聯”的袒護日本,“他信力”也失掉了。于是,這些人愈見“玄虛”,轉而去求神拜佛了,“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 ‘自欺力’”。中國上層統治集團失掉了自信力——又失掉了他信力——現在正發展著自欺力,這幾小段的層層遞進的關系是很明顯的。后一部分中,魯迅先用一句“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一筆掃蕩了陰霾,從對反動階級的揭露過渡到對廣大中國人民的歌頌。作者先舉歷史事實,進而又以現實生活中前仆后繼地斗爭著的人們為例,闡明中國人民并沒有失掉自信力。由古而今,由遠至近,這兩小段的遞進的軌跡也是很清楚的。
上述第三到第八段形成的這兩個部分中,雖前一部分為揭露,后一部分為頌揚,但其間關系十分緊密,主旨在這兩個部分中是一以貫之的。前一部分看似順著論敵的話,肯定并發揮了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的說法,實際上是一種欲擒故縱的布局,為后文的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的論斷蓄勢,或曰是對后文的一種襯托。這樣,不僅突出了中國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內容,而且因有伏有起,有退有進,在行文上形成了回旋與波瀾。
在最后一段,魯迅總結出: “要論中國人”,必須看本質,看他的 “筋骨和脊梁”。“地底下”,即指正在為民族解放而浴血奮戰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勞動人民。這個結尾,是文章內容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收住了全文。
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我們不僅會為其所述之理所折服,而且也必會為其所含之情所打動。馬克思在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中說:“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本文在巨大的邏輯力量中包容著感情的熾火,它的通篇體現著“激情的理性”。“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個以反問句擬制的、帶有論辯色彩的標題,已表現出魯迅的鮮明的立場和態度。在正文寫作中,更是“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愛憎分明,毫不含糊。“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 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這兩段話不僅因要言不煩地概括了豐厚的內容,飽含著事實的血肉,而成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的有力論據,而且酣暢淋漓地抒寫出了對從古至今的 “中國的脊梁” 的衷心禮贊,洋溢著激越的、振奮的聲音。排比句式的運用,更是在造成和諧的節奏與旋律的同時,加重了氣勢,強化了感情,給人一種必須要盡情傾瀉、欲罷不能之感。文章在寫“失掉自信力” 的那部分中國人時,用的是辛辣的諷刺筆調,在批判中濃縮著斥責、卑視之情。文章中的事、理、情水乳交融,因而文章具有撼人心靈之力。
展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我們會感覺到,從總體上說,它的風格是明朗暢曉的。但在有些地方(例如結尾一段),卻又是含蓄的,有弦外之音,表現出一種深沉蘊藉之美。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短文,也足可作為這種最可寶貴的性格的有力印證。它們表明: 魯迅的精神,充分體現和發揚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于右任《中國萬歲 民立萬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無名氏《義和團反帝》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