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敏
一笑無秦帝, 飄然向海東。
誰能排大難, 不屑計奇功。
古戍三秋雁, 高臺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 只在布衣中。
屈大均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見魯連臺而抒情表志。
魯連臺在古聊城(今屬山東)東側,為魯仲連而建。戰國時,齊人魯仲連周游列國。走到趙國時,恰逢秦軍圍攻邯鄲(今屬河北,當時為趙都城)。鄰國魏王怕秦進攻而派使者辛垣衍勸說趙王尊秦為帝。魯仲連知道后,向辛垣衍陳說利害,力勸他放棄尊秦為帝的主張。秦軍得到情報后,后撤了五十里。很快魏信陵君帶兵救趙,秦軍撤退回國了。魯仲連立了大功,平原君要送千金酬謝。他卻笑道:“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取者,商賈之事也?!彼燹o平原君而去,終生不再見。詩人的“一笑無秦帝”,指的就是這件事?!帮h然向海東”,魯仲連曾義正辭嚴地對辛垣衍說,如果秦國稱霸,“則連有赴東海而死去,吾不忍為之民也”。這一聯,詩人在追述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但其中的“一笑”、“飄然”等詞,顯然是在贊頌魯仲連不懼強暴、敢于直諫的無畏精神?!罢l能排大難,不屑計奇功?”當然是魯仲連了。這里詩人不直述,卻用了個反問句,一是問出了力度,一是問出了詩人的傾向,尤其贊賞魯仲連淡泊名利的真隱士氣節。“古戍三秋雁,高臺萬木風”。魯連臺這個地方曾是古代的駐防要地,此時大雁南飛,疾風在萬木叢中吹動。這里詩人觸景生情,撫今追昔。歷史人物和現實社會亦遠亦近,若即若離?!皬膩硖煜率?,只在布衣中”。最后,詩人以一句有力的議論收尾?!皬膩怼币辉~,道出了此時詩人不平靜的情懷。自魯仲連之后,天下又有多少“士”呢?結論是那些真正“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的士,“只在布衣中”。布衣,指尋常百姓,與官相對。很明顯,詩人在這里說的,絕不是那種借“隱”為名,而沽名釣譽,最后當官的那種“士”吧。
此詩作者屈大均正是一位重氣節,輕名利的“士”。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后,他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后,削發為僧,后雖還俗,但飄零一世,終生不仕異朝。他當時的詩名很大,為“嶺南三大家”之首,終以一介“布衣”,頑強抗爭,保全了自己的民族情操??骨暹\動平息后不久,即抑郁而卒?!遏斶B臺》詩不正是詩人自己的真實寫照嗎?
上一篇:唐驥《魯港》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王錫九《鳴蟬滿樹讀《離騷》》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