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這是一首送行詩,歷來以煉句精當、寄慨深長為人稱道。魏萬,上元初年進士,后改名顥。曾求仙學道,隱居王屋山,自號王屋山人。他比李頎晚一輩,兩人意氣相投,成為忘年之交。從詩中內容看,此詩大約寫于魏萬去長安求取功名之前。
開篇即落筆點題。游子魏萬唱起告別的離歌,即將遠赴京師;而好友分別的時候又正是微霜初降的寒秋,更添離愁別緒。首二句采用時序顛倒的筆法,先寫今朝的離別,再寫昨夜的“微霜”,倒戟而入,回旋生姿,讀者不難想象,正是離別產生的悲涼,才使詩人怦然心跳于自然界季候的變化,客觀之景浸漬于主觀之情,二者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三、四兩句,通過游子跋涉山水耳聞目睹的典型景物進一步渲染離情旅愁。鴻雁每年南來北往,飄泊不定,就像浪跡天涯的旅人。本已愁腸寸斷的游子哪堪再聽到它那凄厲的悲鳴?云霧繚繞的青山,應是賞心悅目,令人向往的景色,可身在客中,行色匆匆,又有什么心緒去欣賞沿途風光?或許,“云山”所勾起的,仍是家山難望的鄉愁與前途渺茫的悵惘。作者設身處地去體味對方的心情,感同身受、情韻綿綿。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五、六兩句承接上聯,推想友人漸近長安的情景,并將自己對長安的感觸點染其間。“關城”即指長安附近,因長安是險要的“關中之地”,東南西北皆有重關;“御苑”在此處借代京城長安。長安附近的樹葉已經泛黃,仿佛催促寒氣逼近,傍晚時分,京城處處響起一片搗衣聲。樹色催寒為暮秋特有,向晚砧聲以長安為甚。魏萬是首次赴京,作為送別詩,介紹京兆絕勝似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卻全然略去了長安的繁華富庶,僅僅突出樹木蕭瑟,搗衣聲聲這些極易引起落寞情懷的意象,不但將歲月如水,韶華不再的暗示隱寓其中,同時因長安是作者傾財破產之地,也流露出不堪回首,難以言說的復雜情緒。
最后,詩人語重心長地勸勉告誡友人:“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長安是達官貴人逍遙冶游、恣情行樂的所在,卻并非一般士子可以消受的。魏萬此去,意在功名,李頎以兄長的口吻叮囑他,切不可耽于逸樂,蹉跎歲月,虛度大好年華。行墨之間蘊含著作者對魏萬的殷殷期望,也道出了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珍惜時間,不可忘情行樂的人生哲理。
上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酌貪泉·[晉]吳隱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