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施議對
贈張繼愿
受降城下紫髯郎。 戲馬臺南舊戰場。
恨君不取契丹首, 金甲牙旗歸故鄉。
蘇軾
蘇軾三首《陽關曲》,既載《東坡樂府》,又入詩集。三首皆可歌,且皆以“西出陽關無故人”之聲歌之。三首各自述事,而非一時之作。這是其中一首,題為“贈張繼愿”。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趙頊)元豐元年(1078),時作者四十二歲,在徐州任上。
詞作首二句以對仗形式鋪排敘述徐州的本地風光及與徐州有關的歷史人物。
受降城,乃唐張仁愿所筑。據載,唐中宗(李顯)神龍三年(707),因突厥入寇,張仁愿“于河(黃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舊唐書·張仁愿傳》)紫髯郎,指孫權。《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云:“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騎,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蘇軾《南鄉子》(“不到謝公臺”)有“舊日髯孫何處去”句,明指孫權。詞作此處乃借以指張繼愿。戲馬臺,在徐州城南,高十仞,廣數百步,劉邦、項羽曾經在此地打過仗,故稱“舊戰場”。詞作首二句,將徐州城的名勝古跡與歷史上的英雄事跡聯系在一起,用以激勵張繼愿,謂其身居要塞,當效法前代英雄張仁愿、孫權,為國家建功立業。二句所說,既是徐州城的本地風光,又與張氏身份相切合,以古喻今,頗為出色。此二句,既是對于張氏的激勵,又是作者自己的意愿。
詞作后二句進一步將此意愿具體化:希望張氏取下契丹首級,榮歸故里。金甲,即盔甲。《唐書·李勣傳》載:“振旅還,服金甲”,即此指。牙旗,將軍之旗,竿上以象牙為飾,故名。二句著一“恨”字,將其意愿表現得極為急切。這一意愿當與“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之意愿一樣,可能都與北宋當時的邊患有關。可以說,這是繼《河滿子》(“見說岷峨凄愴”)以后,作者另一首言事詞。
從格式上看,這首《陽關曲》與另二首《陽關曲》,皆非歌詞,而是聲詩。這是三首失粘的七言絕句。所以,作者也即自稱其為“陽關三絕”。但是,作者這三首《陽關曲》卻是認認真真按照“倚聲填詞”的要求而制作的。其所倚之聲,乃為王維原作《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的歌腔及字聲。歌腔已失傳,字聲仍體現在詩作當中。近人俞樾曾取此三首《陽關曲》與王維原作逐句逐字加以排比對照,以為二者字聲基本相符合(詳參《湖樓筆談》卷六)。這三首《陽關曲》乃為作者以“詩人句法”填詞的范例,亦即為作者所創獨立的抒情詩體。詞中乃不可缺此一格。
上一篇:張璋《陽關引》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宋]陸游《隴頭水》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