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
龍蟠虎踞鬧英雄,似聽登臺唱大風。
炸彈光中覓天國,頭顱飛舞血流紅。
本詩寫1911年10月革命軍攻克南京事。武昌起義爆發后,革命形勢速迅發展,革命軍在各地節節勝利,詩人受這種形勢的鼓舞,寫下了這篇充滿對革命勝利的喜悅、洋溢著戰斗豪情的激昂頌歌。
“龍蟠虎踞”,指南京城,典出張勃《吳錄》。《太平御覽》引張勃《吳錄》記載,三國時,諸葛亮論金陵地形云:“鐘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后來就用“龍蟠虎踞”指稱南京城,有譽其形勢險要雄偉的意思。南京城里,英雄們正在進行戰斗。
詩的第二句寫詩人對南京城里,也是對整個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內心感受,流露出對革命即將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勝利的由衷喜悅。《大風歌》,漢高祖劉邦所作。劉邦稱帝之后,回到故鄉沛,邀集鄉人親友飲酒,席間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處詩人借以指代革命者的勝利之歌、成功之歌,用南京城里的事態所引起的聽覺方面的感受來表示他內心的憧憬和激動之情。
后兩句,詩人從視覺上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刀光劍影、熱血飛灑的戰斗畫面,熱情謳歌資產階級革命家們為實現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不惜血肉之軀的犧牲精神和豪邁氣概。詩人懂得共和國只有在血與火的搏斗中才能誕生,因而在他的心里,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所喚起的是一種為理想獻身的崇高情感。
整首絕句,情緒高昂激奮,表現出雄渾壯烈的風格。詩人通過聽覺和視覺方面的感受,在讀者心中喚起具體鮮明的形象,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大大加強了詩歌的藝術力量,而詩歌在文字方面的通俗淺近、明白曉暢,也成為本詩的一個特色。
然而,辛亥革命并沒有真正建立起詩人理想的“天國”,如詩人所說,“依然歌哭恨綿綿”。從此,高旭詩歌的主題轉入對革命后的混亂現實的批判。
上一篇:蔣智由《久思》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曼殊《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