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詩《美女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jié)重關(guān)。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美女篇》是以首二字名篇的樂府詩。這首詩通過美女的不幸來抒發(fā)作者的胸臆,是曹植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曹植從二十九歲開始,進入他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后期,其主要標志,就是公元二二○年曹丕廢漢獻帝而做了魏文帝。本來,曹操早有以曹植為繼的打算,曹丕和曹植兄弟在爭立魏王太子上曾有過一場激烈的斗爭。曹植的失敗,就為他后期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幸。曹植不僅在文才上早露鋒芒,而且被曹操視為“兒中最可定大事”(《魏武故事》)的理想繼承人。正因如此,從文帝曹丕到明帝曹叡,都對他懷著很大的警惕,始終不放心他插手軍國大事。曹植又總是懷著“憂國忘家,捐軀濟難”的壯志,不甘心做“圈牢之養(yǎng)物”,一再上表要求“自試”而不得。他后期的許多作品都反映了這種矛盾斗爭中的抑郁心情。《美女篇》就是表達這種心情的作品之一。
清初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葉燮不僅認為此詩“可為漢魏壓卷”,而且是“千古絕唱”(《原詩·外編》)。此評未免過譽,但也不是毫無道理的。
首二句是一個總的交代。“妖”、“閑”二字對美女做了概括說明,既艷麗又閑雅; 二字統(tǒng)攝全篇,使讀者對本詩的主人公有一個總的印象。“采桑歧路”則是說明此女的活動場所,起到使人物具體化的作用。下面就分別描述美女的艷麗和閑雅。
“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二句寫物,實為寫人。柔嫩的桑枝紛紛搖動,采摘的桑葉翩翩飛落,都是暗寫采桑女的優(yōu)美動作,以物襯人。所以,接著就說: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翩翩的落葉,冉冉的柔枝,不正是那卷著袖子的素手皓腕在攀援與揮動?“素手”、“皓腕”、“金環(huán)”,都有鮮明的色澤,加之以“見”、“約”二字,不僅都成動態(tài),而且妙趣橫生。“見”字是對“觀者”、讀者而言,因美女攘袖才得見其素手,則平常是難得一“見”的,這就把一般的手寫得頗不一般了。這個“見”字還兼及下句。由“素”而“皓”,不是“色白”的重復(fù),而是由手到腕、由潔白到光澤的不同描繪,用字極為精當。在因攘袖而露出雪白光澤的手腕上面,還“約”之以金黃色的手鐲。約者,束也,它和戴著、佩著、套著之類,風味大別,而把手鐲緊束于豐滿玉潤的手腕傳神地描繪出來了。畫人先畫手,已不同尋常,卻又把手畫得如此傳神,可說是奇之又奇了。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這幾句寫衣著之美,除“明珠交玉體”的“交”字與“約”字同工外,其句法參差,次第有常,也是頗具匠心的。這首詩與漢樂府《陌上桑》之間的關(guān)系是明顯的,但與其說它學(xué)習《陌上桑》,毋寧說它是利用或借助《陌上桑》的廣為流傳以增其藝術(shù)效果。本詩主題與采桑活動本無必然聯(lián)系,甚至與下述美女的門第不協(xié),作者卻故意讓她“采桑歧路間”,豈非有意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當然,《美女篇》不僅與《陌上桑》 旨趣大異,寫法上也有發(fā)展,有變化。《陌上桑》寫衣著是: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民歌的本色較濃,不僅句句不同,還變靜為動,使美女形象更為生動。特別是后面加以“羅衣”二句,益增動態(tài)之美,給人以裊裊在目之感。這段描寫的層次,前人已有論述: “乍看美人,何處看起?因其采桑,即從手上看起。次乃仰觀頭上,次看中間; 又從頭中間看過,然后看腳下,……妙有次第。”(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此說除“后看腳下”不確外,基本上是對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钡攘洌瞧鋵懥_敷之美的精彩之筆,這里簡化為兩句,效果已具; 這就既吸取了前作的精華,又借助于它已有的效果,應(yīng)該說是處理得當?shù)摹!邦櫯巍倍鋭t是曹植的重要發(fā)展。驚嘆美女之美者雖多,終須使讀者自己看到、感到她美在何處,才能有較大的藝術(shù)力量。“顧盼”二句,就比再寫二十對觀者、嘆者的作用更大。能用鮮明的形象給人以美的直感,正是曹詩的高招,“攘袖”二句,“羅衣”二句,“顧盼”二句,都抓住了這個詩歌藝術(shù)的特點。只有珠寶金玉,綺羅滿身,是不足以感人的; 第三者的叫好,也不過起一點烘托作用,最重要的卻在畫出美人的神姿。“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雖著墨不多,這里正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詩經(jīng)》中的“美目盼兮”以來,“傳神阿堵”是古代畫人的訣竅。曹植正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方法,點出美女顧盼之間,光華四溢; 發(fā)出聲音,氣若蘭香。這就把美女寫活了,她怎不使得“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呢?
至此,結(jié)束了全詩的上半篇,美女的形象,已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了。但前半篇還是寫美女的外美,主要是首句所說的妖麗方面,下半首轉(zhuǎn)寫其內(nèi)美,主要是首句所說的閑雅方面。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jié)重關(guān)。”這幾句寫美女的門第。用“青樓”、“高門”、“重關(guān)”等,都是用以表示其為顯貴之家,并非寒門之女。至于特地要點出家在“城南端”而又“臨大路”,是說明她并非僻處遙遠難及之地。一寫其美,二寫其貴,再寫其近,都是為下面無人求婚的反常現(xiàn)象作伏筆。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上句應(yīng)前半首所寫之美,下句直逼此女未嫁之故。其容光既如朝日照耀。無人不愛慕她的美貌,可是,“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媒人們干什么去了,為什么還未送來聘禮,及時定下美女的婚事呢?這是一種極為反常的怪現(xiàn)象,此女既美且貴,但卻嫁不出去。作者步步作勢,正是意在充分揭示這種怪現(xiàn)象,以泄其胸中的不平之氣。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上面只是指責媒氏不力,這里又從“佳人”本身找原因,甚至自我安慰“求賢良獨難”,要找到理想的配偶的確是不容易的。這里多少有點怨而不怒之感,只是從藝術(shù)處理上,又有著一定的合理性。全詩總的表現(xiàn)特點是含蓄不露,而所怨所怒已相當明顯; 曹植寫此詩,還存一定幻想,雖知見用之“難”,“慕高義”之心仍未死;更主要的是借以進一步寫美女的閑雅,美女未嫁,是“慕高義”而未得。所以說,不理解她的人嗷嗷亂叫,怎知她追求理想的心思。這樣,美女內(nèi)質(zhì)的美更為充實了,形象也更為豐滿了。上述一切,都是在積力蓄勢,以形成最后兩句的巨大藝術(shù)力量: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正當年輕貌美之時而獨處閨中,這是無情的事實,無可奈何的美女,能不長嘆于深夜不眠之中!
全詩極寫其容顏之美,服飾之麗,門第之高,以及“高義”、“求賢”之德等,都是旨在說明“盛年處房室”的極不合理,“中夜起長嘆”的不得不然。因此,愈寫其“妖且閑”,后兩句的力量愈強。詩人精心描繪這個美女的深意,至此大白; 能巧妙地把自己的難言之苦表現(xiàn)得這樣既含蓄,又有力,若非高手,誠不可多得。回頭再看葉燮的評論可能有助于對此詩的認識。他說: “《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雋永,音節(jié)韻度皆有天然姿態(tài),層層搖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絕作。”此詩抒發(fā)作者受曹丕、曹叡的冷落與壓抑而報國無門的深情,卻借美女難嫁的藝術(shù)形象把情理講得十分充分,卻又始終扣緊美女的形象著筆而不露形跡,當然是情致幽深,寓意微妙,姿態(tài)天然,而又含蓄雋永、意味無窮。全詩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若任取其容華之美、珠飾之珍、門第之高等,一離整體便索然無味。所有這些,又是層層作勢,匯成一氣,故“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可見其評雖然偏高,還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上一篇:杜甫詩《羌村三首;其二;其三》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莊子《胠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