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濟平
堂上謀臣尊俎,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曰“可。” 今日樓臺鼎鼐,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不日四方來賀。
劉過
此首曾傳為辛棄疾所作。唐圭璋先生《宋詞互見考》謂“此詞見四卷本《稼軒詞》丁集,義見汲古閣本《龍洲詞》。丁集不知何人所編,收劉過詞以入辛詞,乃傳聞失實。”并認為“此詞當以劉作為是。”劉過為稼軒之客,南宋黃昇《花庵詞選》稱其“詞多壯語,蓋學稼軒者也。”故劉作寫混入辛詞。
這首小詞是為慶賀時相韓侂胄生日而作,大約寫于寧宗嘉泰四年(1204)韓侂胄決策出兵北伐之時。宋金自“隆興和議”以來,已有四十多年的“和平”歲月,南宋朝廷基本上滿足于偏安的格局,而一些愛閏志士則始終不忘收復中原。劉過曾多次上書陳述作戰方略而不被采納。如今北伐在即,劉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借祝賀生日以謳歌北伐的壯舉,表達了愛國者抗金求勝的共同心愿。
詞的上片概括了抗金可勝的有利條件:天時地利與人和。“堂上”兩句起筆即寫人的因素。朝廷有折沖尊俎,善于運籌的謀臣,邊陲有枕戈待旦、奮勇作戰的將士。上下團結一心,這就是“人和”。劉向《新序》說:“夫不出于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可謂折沖。”接著“天時”兩句也用典。《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謂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歟?”孟子曰:“可”。燕本指燕國,此借指金朝。詞人借用孟子的話,把歷史上伐燕與當今的伐金相勾連,不僅符合韓侂胄出師北伐的心意,而且為下文預祝勝利確定了基調。
下片“今日”兩句,一是用鼎鼐調味以比喻宰相治理國家的職責,二是用“帶礪山河”以比喻一旦戰勝敵寇,宰相勛業將永傳子孫。這里化用《史記》的典故,《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云:“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通礪,磨刀石),,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宋沈義父《樂府指迷》謂壽詞“須打破舊曲規模,只形容當人事業才能,隱然有祝頌之意方好。”此處祝頌,不諛不露,深得詞中三味。結末兩句用《史記·高祖本紀》:“高祖還鄉,過沛,留。罷酒沛市,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飲。”當漢高祖酒酣時,擊筑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如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詞人借用劉邦《大風歌》的故事,既表現了中原可以收復的強盛氣勢,又顯示出“威加海內”,四方來賀的勝利前景。全詞一氣貫注,其慷慨激昂的聲調,充分體現出劉過“詞多壯語”的豪放風格。
上一篇:張亞新《西極天馬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曹濟平《西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