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龔自珍·菩薩墳并序》原文賞析
菩薩墳者,亦曰公主墳,遼圣宗第十女墓也。小字菩薩,未嫁而死。《遼史》無傳。北方海棠少,此地始生之。自是海棠之盛,逾于江國,土人囚以海棠謚主云。墳在西山無相寺。
菩薩葬龍沙,魂歸玉帝家。余春照天地,私謚亦高華。大腳鸞文靿,明妝豹尾車。南朝人未識,拜殺斷腸花。
本詩是作者在道光七年丁亥 (1827) 三十六歲時作。這是寫遼公主菩薩墳的詩。《序》稱公主是遼圣宗第十女,《遼史》無傳。按 《遼史》卷六十五 《公主表》,遼圣宗十四女,十四女中亦無菩薩,《序》稱 “菩薩”是小字,查 《公主表》,圣宗第十女名十哥,下嫁奚王簫高久,亦非菩薩,是菩薩亦不見十 《公主表》,菩薩墳在西山無相寺。序中說得之傳聞。
首聯: “菩薩葬龍沙,魂歸玉帝家。” “龍沙”,泛指邊塞地區。按遼圣宗統和四年 (986)正月,“討女真,所獲生品十余萬,馬二十余萬及諸物” ( 《遼史》卷十一 《圣宗記》)。說明圣宗時,遼已與北方女真族發生戰爭。在對宗時,西山一帶已成為邊塞,所以稱為龍沙。作者贊美菩薩 “魂歸玉帝家”,即生前是帝王家的公主,死后升入天宮,到了玉帝的家里。次聯寫出作者寫這首詩的動機,即聽那里的人傳說,菩薩死后,葬在西山無相寺,那里始生海棠,盛極一時,勝過江南。那里的人當認為是公主的光輝借海棠花的色彩照耀天地,因稱菩薩為海棠公主。這是民間的私下稱號,所以說 “私謚”。用海棠來稱公主,海棠花的光彩照耀天地所以稱為 “高華”。這樣贊美公主,是根據那里人的傳說來的。作者這樣贊美公主,不光是用那里人的傳說,還有他的用意。
三聯: “大腳鸞文靿,明妝豹尾車。”作者贊美遼國婦女不纏足,所以公主也是大腳,穿著有鸞鳥紋的筒靴。本指靴筒,這里指有筒的靴。公主出外時,是明妝,妝飾鮮明,坐著有豹尾裝飾的車子。這就顯出跟當時漢族的婦女不同了。漢族婦女那時纏足,穿三寸金蓮的小鞋,出外坐有帽遮蔽的車子。作者贊美公主的大腳,穿筒靴,正含有反對漢族婦女纏足的意思。作者寫《病梅館記》反對把梅花殘害。那他的贊美大腳,則含有反對漢族迫使婦女纏足的意思,比他反對殘害梅花的感情當更為深切。他贊美公主穿筒靴,坐豹尾車,顯出跟男兒具有相類的美姿。這里含有批評漢族讓婦女坐著有幃蔽的車,不敢見生人,懨懨無生氣的意思。顯出作者具有沖破世俗的謬見和陋俗的見解。
末聯:“南朝人未識,拜殺腸斷花。”“腸斷花”為秋海棠的別名,見《廣群芳譜·花譜·秋海棠》,即指《序》里講的“海棠”,為當地人所稱道。“南朝人”指宋人,即漢族人。西山一帶是漢族人聚居處。漢族人不識公主的大腳和英姿而不去贊美,卻極其贊美在那里盛開的海棠花,說成是公主的“余春照天地”,加以高華的私謚,作者認為從這里看出漢族并不真正認識公主,只是盡力贊美海棠花。“拜花”是崇拜之極的意思。
這首詩的特點,主要是作者有破除陋俗,使漢族婦女從殘害她們的纏足中解放出來的思想,有反對把婦女關在有幃子的車中,使婦女能夠具有與群眾相見的英氣。這是龔自珍的特點之一。再說作者有歷史眼光。在作者游西山無相寺時,那里是京都的西郊,不是什么邊塞,但作者從遼代來看,因為遼和女真族發生戰爭,那里當時已成為邊塞,所以稱那里為“龍沙”了。還有作者運用映襯手法,是虛和實的映襯。說公主的“余春照天地”,是那里人的說法,是虛的。因此那里人的私謚也是虛的。他說公主的大腳,說公主坐豹尾車,是實的。遼國的公主都是這樣的。虛是那里人的想法和私謚,實是作者的看法,這又是一種對照,最后點明前一種的看法是未識公主,作者的看法才是識得公主,這又構成一種對照。在“未識”和含蓄地暗示自己的識得里,含有作者深刻的用意,值得體會。作者不僅在這首詩里贊大腳,還在《羅門望》中,有“娶妻幸得陰山種,玉顏大腳其仙乎!”贊美少數民族婦女的大腳,他更反對纏足,在《己亥雜詩》一一七首里說:“侯王宗廟求元妃,徽音豈在纖厥趾。”認為侯王選擇元配,元配的美德難道就在這雙小腳上嗎?這更是對小腳的反對。
上一篇:古詩《于謙·荒村》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翥·螢苑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