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梿(1776—1829),號汲修主人,又號檀樽主人,為禮親王代善的后裔。其父永恩于乾隆十八年(1753)襲康親王爵,四十三年(1778)仍復(fù)禮親王爵。嘉慶七年(1802),昭梿受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九年(1814)襲禮親王爵。嘉慶皇帝即位后,對親王貴族頗多疑忌,嚴(yán)加防范。昭梿雖為一個并無實權(quán)的食祿閑主,但喜與士人往來,議論時政,自然為嘉慶帝所嫌。嘉慶二十一年(1816),嘉慶帝終于對他下手痛擊,借口他凌辱大臣,革除王爵,嚴(yán)行查辦,圈禁達3年之久。此乃輕罪重判,剪除異己。直到道光二年(1822),新皇帝即位后廣施恩德,才賞給他一個宗人府候補主事空銜。昭梿在清代王公貴族中,是個稍知社會下層勞動群眾苦難而又有一定見識的人,這是他不為最高統(tǒng)治者所容的根本原因。昭梿原有30卷詩集,毀于獲罪期間?,F(xiàn)存《蕙蓀堂燼存草》共55頁,書首有昭梿寫的一段說明:“余少耽吟詠,寒暑不輟,至乙亥冬 (按: 嘉慶二十年乙亥為1815年),手訂三十卷。不意身罹罪戾,詩草盡被悍仆焚毀。幸他室有幼歲所著者,今已錄出。其丙辰、丁巳、戊午及庚申至甲子,戊辰至乙亥,數(shù)十年之作,皆湮失無存。曷勝搤腕! 今于暇日,將記憶者叢錄二卷,以存梗概,詩之工拙,不復(fù)計也。己卯夏日書?!贝擞洖榧螒c二十四年所寫,此即 《蕙蓀堂燼存草》編定的時間。全書尚存劫余之詩319首。其中之詩,除少數(shù)寫景、詠物、應(yīng)酬之作以外,大多表達了他不滿時政的思想,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昭梿的獲罪,蓋由宗人府派遣到他府中的屬吏、家人告密為導(dǎo)火線。長期身處逆境,昭梿十分苦悶。為了表明自己不議時政,他只好“日與群優(yōu)狎處,自亦能唱戲?!蓖砟辏铝τ凇秶[亭雜錄》的寫作。《嘯亭雜錄》為一部有很高史料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的野史掌故,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的詩文,作風(fēng)老成厚重,內(nèi)容豐富,在清代滿族詩文中,均屬第一流的作品。
上一篇:奕《易州道中詠懷古跡》
下一篇:奕譞《有會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