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振甫
幅巾藜杖北城頭, 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 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 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 夢魂猶繞古梁州。
這首詩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這時候,陸游在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府任參議官。這年六月,范成大奉詔東還臨安,胡元質任四川安撫制置使。范成大是詩人,與陸游相交契合。淳熙四年春天,范成大在成都建銅壺閣,陸游作《銅壺閣記》,還預祝他:“出撫成師,北舉燕趙,西略司并,挽天河之水,以洗五六十年腥膻之污。”發揮他懷抱收復失地的宏愿。可是到了六月,范成大調走了,胡元質來了。陸游連跟范成大講收復失地的話都無處可講了。因此他在九月里登上成都北門城樓寫了這首詩。
開頭寫他不戴帽,只用一幅巾束發,握著藜莖制的手杖,登上北門城樓,時正秋天,西風卷地吹來,滿眼愁情。這個“愁”正切合他憂國的情懷。范成大曾出使到金國,寫過《州橋》詩,說淪陷區的父老“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所以還可以同他談恢復,現在連這點也不行了,所以“滿眼愁”了,次聯:“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陸游在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從范成大在成都后,又曾去過嘉州(四川樂山)。在嘉州,他聽說敵人發生內亂,他寫了《聞虜亂有感》:“有時登高望鄠杜,悲歌仰天淚如雨。”“近聞索虜自相殘,秋風撫劍淚汍瀾。”他又寫《觀大散關有感》:“大散陳倉間,山川郁盤紆,勁氣鐘義士,可與共壯圖。”陸游從王炎在南鄭從軍時,就有通過大散關聯絡義士取長安的想法。“登高望鄠杜”,鄠縣、杜陵都在長安,即想通過大散關取長安。所以他登上城樓北望,希望有大散關的信息,“兩行雁”是從雁足傳書來的,希望傳來長安的消息,其實大散關的烽火在成都是望不見的,雁也不會傳來長安的好消息,這只是寫他的想望,想望金國有內亂,宋軍通過大散關去收復長安,這是他在嘉州的想望,到成都又喚起了,表達了他收復失地的愛國精神,始終不懈。
三聯“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山河”指國家,國家的興盛衰落,他無能為力,只供搔頭感嘆了。他在《關山月》里說:“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這里寫出南宋的衰落,是從向金國屈辱求和所造成的,他對此無能為力,只有感嘆了。陸游在范成大手下任參議時,朝廷曾發表他知嘉州的官職。言官彈劾他在嘉州“宴飲頹放”,因被罷免。但他在嘉州時的愛國熱情就無人稱道,因此感嘆“身世安危”也無法自主,只好“入倚樓”,倚樓感嘆了。
末聯“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橫槊賦詩”,本于曹操父子行軍中在馬上橫戈作詩,這里指他在南鄭王炎幕府里于軍中作詩的豪情壯志,今非昔比了。古梁州的治所在漢中,南鄭、大散關都在梁州。陸游在王炎幕府里就在南鄭規劃恢復失地,包括經大散關奪取長安,所以現在雖然留在成都,這種恢復失地的規劃,還是魂牽夢縈,所以“魂夢猶繞古梁州”了。
這首詩寫登城所見,突出地點明“滿眼愁”。從“愁”字里含蘊第二聯,實為全詩的主旨。第二聯寫出收復失地的規劃,即在金國內亂有可乘之機時,進軍大散關,奪取長安。這個規劃不能實現,所以“愁”。這個規劃的不能實現,由于“山河興廢”,這里側重在“廢”字,即國家的衰落,由于南宋屈辱求和造成的,又感嘆自身的安危也難預料。雖今非昔比,而收復失地的規劃還魂牽夢縈。第一聯從登城的“愁”引出第二聯。第二聯想像大散關傳來的烽火,與雁書傳來長安喜信,寫出收復失地的規劃。第三聯寫出這個規劃的所以不能實現,第四聯寫出對這個規劃的魂牽夢縈,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上一篇:周本淳《秋日雜感(之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吳熊和《秋波媚》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