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幼公,金壇人。師事蕭穎士,為門人冠。貞元中及第,官至撫州刺史,后遷容管經略使。
【箋釋】
[金壇] 即今江蘇金壇縣。《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潤州金壇縣”:“本漢曲阿縣地,隋于此置金山府。隋末亂離,鄉人自立為金山縣,武德八年廢。垂拱二年,又置縣,以婺州有金山,改名金壇。”《極玄集·戴叔倫》:“戴叔倫,字幼公,潤州金壇人。”《新唐書》卷一四三《戴叔倫傳》:“戴叔倫,字幼公,潤州金壇人。”陸長源《唐東陽令戴公去思頌》(《道光東陽縣志》卷六):“公字次公,本譙國人也。”權德輿《唐故朝散大夫使持節都督容州諸軍事守容州刺史兼侍御史充本管經略招討處置等使譙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戴公墓志銘并序》:“公諱叔倫,字幼公,本譙國人。”梁肅《唐故朝散大夫都督容州諸州事容州刺史本管經略招討處置使兼御史中丞封譙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戴公神道碑》:“公諱融,字叔倫,譙國人。”戴叔倫封爵為譙縣男,則譙國當為其郡望,金壇為其籍貫。
[蕭穎士] 開元二十三年進士。參見本書卷六劉方平小傳箋釋。權德輿《戴公墓志銘并序》:“初摳衣于蘭陵蕭茂挺,以文學政事見稱蕭門。”梁肅《戴公神道碑》:“公少聰明好學,能屬辭。蘭陵蕭茂挺名重一時,罕所推揖,拔公于諸生之上,授以文史。由是令聞益熾。”《極玄集·戴叔倫》:“師蕭穎士,為門人冠。”
[貞元] 唐德宗年號,凡二十一年(785—805)。《郡齋讀書志》卷四中:“《戴叔倫述稿》十卷、《外詩》一卷、《書狀》一卷。右唐戴叔倫幼公也。潤州人,為人溫雅,善舉止。貞元十六年進士。”《唐才子傳·戴叔倫》:“貞元十六年陳權榜進士。”戴叔倫卒于貞元五年(789),不當于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第。《文苑英華》卷一八四“省試”,錄戴叔倫《曉聞長樂鐘聲》。可見,戴叔倫進士及第,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五以為,其年月不可考,約在至德二載(757)至廣德二年(746)之間。
[撫州] 即今江西省撫州市。《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撫州”:“本《禹貢》揚州之境。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吳太平中改置臨川郡,隋開皇九年改為撫州,大業十二年又改為臨川縣,武徳五年又改為州。”梁肅《戴公神道碑》:“建中初,府廢,出補東陽令。嗣曹王鎮衡湘、鐘陵,聯參二府軍事,由大理寺直遷殿中侍御史,換檢校尚書禮部郎中,兼侍御史。李希烈以淮夷叛,元侯董師征伐,公嘗以持重領留府事。會有詔擇二千石,試守撫州刺史,周月即真,加朝散大夫,爵賜譙縣男,賜金印紫綬。居無何,罹謗受代。”《新唐書》卷一四三《戴叔倫傳》:“嗣曹王皋領湖南、江西,表佐幕府,皋討李希烈,留叔倫領府事,試守撫州刺史。”初守撫州刺史,應在興元元年(784)。
[容管經略使] 《舊唐書》卷三八《地理志》:“容管經略使,治容州,管容、辦、白、牢、欽、巖、禺、湯、瀼、古等州。”《舊唐書》卷一三《德宗紀下》:貞元四年七月,“乙丑,以前撫州刺史戴叔倫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管經略使。”《新唐書》卷一四三《戴叔倫傳》:“遷容管經略使,綏徠夷落,威名流聞。其治清明仁恕,多方略,故所至稱最。德宗嘗賦中和節詩,遣使者寵賜,代還,卒于道,年五十八。”權德輿《戴公墓志銘并序》:“維貞元五年夏四月,容州刺史、經略使、侍御史、譙縣男戴公至部之三月,以疾受代,回車甌駱。六月甲申,次于清遠峽而薨,春秋五十八。”
上一篇:《觀校獵上淮西相公》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相思曲》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