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本淳
滿目山川極望哀, 周原禾黍重徘徊。
丹楓錦樹三秋麗, 白雁黃云萬里來。
夜雨荊榛連茂苑, 夕陽麋鹿下胥臺。
振衣獨上要離墓, 痛哭新亭一舉杯。
陳子龍
此詩題下注有“客吳中作十首。”1644年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其后清兵入關。福王即位南京,建元弘光,陳子龍上書指斥時政,為權奸所疾,辭官歸里。清兵陷南京,他毀家紓難,任魯王之兵部尚書,起義抗清,兵敗,遁居吳(今江蘇蘇州)中,作此組詩以抒憤懣。這是第一首。
這組雜感詩,充滿國亡家破之痛,“滿目山川極望哀”,一起哀痛欲絕,縱目山河,無處不哀,為什么?“周原禾黍重徘徊”,以《詩·王風·黍離》詩意點明所哀者為國亡之痛。“周原”語出《詩·大雅·緜》“周原”,指周室之發祥地,此處即代指國都。《黍離》之詩是周大夫行役看到昔日故都繁華之地已經長滿莊稼,因而慨嘆作詩抒哀,陳子龍此句暗用《黍離》詩意,以明上句之哀由亡國而來。
“丹楓錦樹三秋麗,白雁黃云萬里來。”頷聯寫秋景,切題中“秋日”。上句從自然景色看丹楓錦樹(秋日樹葉變成各種顏色)深秋依然艷麗,這是用濃麗景色反襯心境的悲哀,“白雁黃云萬里來”,表面上也寫秋日,白雁又稱霜信,似雁而小,色自,來則霜降。白雁黃云從北方萬里而來,暗指清兵南下,聯系首聯,交代亡國之痛實由清兵南侵而來。
“夜雨荊榛連茂苑,夕陽麋鹿下胥臺。”頸聯極寫兵后山河破碎一片荒涼的慘狀。“茂苑”指平日繁茂的園林,現在夜雨之中一片荊榛,而蘇臺景觀,在夕陽中任麋鹿上下,以見荒無人煙。伍子胥諫吳王夫差,夫差不聽,伍子胥氣憤之至,就說現在可以看到麋鹿來游姑蘇之臺。見《史記·淮南王安傳》,胥臺即蘇臺,此句用這個典故以見國家之亡。
“振衣獨上要離墓,痛哭新亭一舉杯。”要離是著名刺客,為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要離墓在蘇州。左思《詠史》:“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振衣指抖去衣上灰塵。在要離墓上振衣獨立,要學習要離刺殺慶忌之大無畏精神,為國復仇。東晉過江諸名士,登臨南京城南的新亭,說:“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因而泣下。王導卻說:“當共戮力王室,恢復神州,何致作楚囚相對。”陳子龍引用新亭對泣的典故,抒發亡國之痛,同時暗誓恢復的決心,從“一舉杯”之動作中表現出來。
這是陳子龍七律詩中的名篇,愛國忠憤之情躍然紙上,從秋日之哀感引出亡國之沉痛。中間以景襯情,雜用典故,異常貼切,結語于極沉痛中透露恢復之意愿,尤為難得。一組詩之篇章結構要強調章法,首篇要能涵蓋全組詩,此詩首句“滿目山川極望哀”一句已能籠罩全局,因望山川而哀,下面均為望中所見而生哀之景色。周原禾黍,家國已亡,丹楓錦樹,秋景依然,白雁黃云,北兵肆虐,而茂苑荊榛,蘇臺麋鹿,萬難忍受,故而欲效要離無畏之氣概,痛哭新亭,舉杯自誓。作為組詩一首之結,既須結束本首,又須引發下文,欲盡不盡,方稱合作。此詩結語感慨無端,語盡而意不盡,令人一唱三嘆。
上一篇:胡大雷《秋戍》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周本淳《秋日雜感(之二)》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