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國風
秋山復秋山, 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江口, 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 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 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 伏尸遍岡巒。
胡裝三百舸, 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 鳴笳入燕關。
昔時鄢郢人, 猶在城南間。
秋山復秋水, 秋花紅未已。
烈秋吹山岡, 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 白虹屬軍壘。
可憐壯哉縣, 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 斷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 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 國人能致死。
嘆息思古人, 存亡自今始。
顧炎武
順治二年(1645),江南的歷史翻過了沉重的一頁。四月二十五日,豫王多鐸的大炮轟塌了揚州的城墻,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清兵燒殺十天,昔日的煙花佳麗之地,化為人間地獄。全城死亡人數高達八十余萬。五月八日,清軍乘大霧夜渡長江。次日即攻克鎮江。南明的沿江守軍一觸即潰,弘光政權如鳥獸散。五月十五日,故明忻誠伯趙之龍、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在南京城外,“冒雨淋漓,褰裳跪道旁”,迎接清兵。不久,福王在蕪湖被俘。接著,清軍自常州、無錫直取蘇州、杭州。志得意滿的清廷向全國重頒剃法令。強令剃法損傷了漢族人民的民族自尊,激化了民族矛盾,江南各地的抗清斗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這一斗爭的高潮在七、八、九三個月。其中又以江陰的保衛戰和“嘉定三屠”最為著名。顧炎武的《秋山》二首即作于是年的秋天,亦即江南抗清斗爭的高潮業已消歇、清軍奏報平定江、浙之時。
顧炎武生當明、清之際社會大變動的時代,年少時即“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關心現實,注重實學、,凡天文、地理、水土、兵、農、歷代典章,無不熟究。他曾經說過:“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后人把這句話概括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明朝滅亡、滿族入主中原的消息傳到江南,顧炎武感到十分震驚。弘光政權建立后,顧炎武曾經寄以很大期望,同時也為這一政權內部腐敗的跡象而感到憂慮。弘光朝的夭折證實了他的憂慮并非多余。顧炎武是清軍蹂躪江南暴行的目擊者,又是江南抗清斗爭的參加者。七月,故明原總兵王佐才、舉人周寶瑜、貢生朱集璜等起兵抗清,拒守昆山城。顧炎武是積極的參加者。不久,昆山城被攻破。顧的生母何氏被游騎斫殺。弟弟子叟、子武同時遇難。友人吳其沆殉于守城之役。嗣母王氏聞變后即絕食,半月后去世,遺命炎武“無為異國臣子”。顧炎武正是在目睹身受了許多野蠻和慘酷、鮮血和犧牲以后,才寫下了沉痛抑郁、寄托遙深的史詩《秋山》二首。
這是兩首痛定思痛之作,所以讀來覺得倍加沉重、壓抑而又異常的清醒。第一首寫戰爭的慘烈和敵人的驕橫。詩題《秋山》,顯系從首句截取開頭兩字而來。它告訴我們,這兩首五言古風寫的是秋天。古代詩歌多詠秋之作。顧炎武的《秋山》不是抒發個人的失意,更不是抒寫什么閑情逸致;而是借秋天高曠、明潔、蕭殺、清醒的品格來寄托他那勃郁于胸的山河之痛。秋山連著秋山,秋雨下得滿山顯出暗紅的顏色。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秀麗、滋潤,可是,物是人非,星換斗移,江南已經面目全非了。這里的“殷”字可理解為山色,也可以理解為對下文的暗示。陳舊的血跡不也是暗紅色的嗎,誰說時光的流馳可以沖淡血跡呢?“昨日”以下四句,詩人用高度的概括描述了江南的抗清斗爭:昨天在江口作戰,今日又廝殺在山邊。已聽得右陣潰敗,左邊的方陣又被敵人擊散。江口指長江口。是年閏六月,故明吳淞總兵官吳志葵自海入江,結水寨于泖湖,與總兵官黃蠻的船只會合,一起抗清。山邊指金山(今上海市金山縣東南海中)山邊。當時故明參將侯承祖守金山。“甄”指戰陣,“扼”指方陣。這里是泛指各路抗清義軍的紛紛失敗。“昨日”四句,用筆較輕、節奏稍快,以見清軍進展之迅速。“旌旗”以下四句,著力刻畫,力求形象之鮮明。當時鏖戰之際,戰士們將旌旗埋入地里,就象當年李陵與匈奴死戰前“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漢書·李陵傳》)一樣,而敵人的云梯沖車又已經舞動在城端。一朝清兵破了城市,義軍遭到了趙國“長平之戰”那樣的慘敗,戰士的尸體布滿了山岡。“旌旗”兩句,極寫戰士誓死抗戰的英勇、戰斗的危急,“一朝”兩句,描摹戰爭之慘烈情狀。接著,詩人轉寫敵人擄掠婦女的暴行和驕傲自得的氣焰。只見清兵的三百只大船向北方駛去,每只船上都裝滿了美麗的女子。江南的口岸擁滿了北來的駱駝,驕傲的清兵吹著胡笳,驅向燕關。“三百舸”并非泛泛的想象之辭。《嘉定屠城紀略》有云:“婦女寢陋者,一見輒殺;大家閨秀及民家婦女有美色皆生虜,……七月初六日,李成棟拘集民船,裝滿金帛子女及牛馬羊豕等物三百余艘而去”。結末兩句,作者用了《戰國策》上的一個典故:楚國的大夫不肯屈膝事秦,他們逃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詩人借此含蓄地表明了反清復明的思想感情。盡管全詩的情調沉重而壓抑,可是,由于作者取境開闊、感情深沉、“旌旗”兩句突出了決戰的精神和誓死的決心,所以全詩壓抑而不消沉,悲痛而不給人以頹唐之感。
第二首詩描寫江南被戰爭破壞的慘象、抒發詩人誓志復仇的感情。詩的開頭與第一首相似,但象征的意味更濃。秋山連著秋水,秋花紅得一望無際。江南的青山綠水多么可愛。死難烈士和同胞的鮮血:化成了滿山遍野的秋花。凄厲的秋風吹遍了山岡,城市中居然出現了墳地才有的磷火。不祥的天狗星墜落在蘇州城的北門巫門,預兆兵象的白虹連接著軍壘。“烈風”四句是虛寫,接下來的“可憐”四句,具體描繪敵騎踐踏江南的慘況:可憐昔日壯偉的城市,旦夕之間竟生滿了荊杞。歸還首級的烈士原是賢良的大夫,斷了頸的戰士本是良家的子弟。“楚人”兩句用了《左傳》的典局:楚人決心焚毀麇城。雖然父兄的尸骨會因此而暴露,可是,國家都要滅亡了,父兄又何從去享受原來的祭祀呢?最后,詩人從勾踐的歷史故事中得到了啟發和鼓舞:勾踐失敗后,棲身在會稽山。因為他臥薪嘗膽、誓死復仇,能團結越人艱苦奮斗,所以百姓能跟隨他去獻身。想到古人的這些事跡,詩人感嘆,存亡繼絕的斗爭從此開始了。這一首詩更多地采用虛寫的手法,表達了更加昂揚鮮明、也更加深刻的復仇精神。《秋山》二詩充滿史詩的特色。悲壯沉雄、洗盡鉛華。有強烈的政治性和現實針對性。風格筆力,直逼老杜。
上一篇:蕭滌非 劉乃昌《秋興八首(其四)》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胡大雷《秋戍》愛國詩詞鑒賞